借花献佛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生命探秘 |
欣闻大师著作的中文版面世,特此广而告知。
这个广告不是为了商业炒作,而是完全出于自己的一点私心。
07年初我第一次印度之旅的时候就收全了大师的所有著作,其中包括Light on life的英文版。
个人感觉light on life代表了大师的最高水准,完全超越了之前的light on yoga和light on pranayama。如果说light on yoga写的是更多的是做体式的技巧步骤,是术层次的东西,那么light on life写的完全是“道”层次的东西,看后给人醍醐灌顶之感。所以在那次印度之行后我对大师以及大师的light on life都是推崇备至的。
正是基于此因缘,在今年5月尹总托我校对light on life中文译本的时候,我欣然应允。当拿到杨玉功先生的译本,细细捧读后,不禁再次对艾杨格大师肃然起敬;不禁由衷的敬佩杨玉功先生的“卓然译力”。 在校对的一个月中,中英文的版本对照翻看了不下7遍,整个人完全沉浸在大师充满睿智的文字中,其间的快感无与伦比,最后是很不舍的完成了这项工作。
所以我的一点私心就是让更多的朋友能读到这本书,了悟生命的智慧。
用比较俗的广告语来说就是:节省一部半价电影票的钱去买一本给你的终生带来积极影响的书!
刚好最近有朋友问到chitta这个词,此书中论及智性的时候有所提及,刚好摘录一小段供大家赏析,也算借花献佛了。
以下文字节选自《光耀生命》
“现在我想来描述一下心(以及负责其信息来源的感官)、我、智三者如何在一个平凡的日常情况下彼此协作(或不协作)。在我们的心目中,我们可以把意识想象为一个圆形,由三个彼此联通的部分组成。这是静态的,而世界是动态的,所以我们要用一个外在感官物象的形式来考察意识的运作—这就是一大桶香草冰淇淋。
你下班回家很晚且感觉疲惫。回家的路上你停下来吃了一份比萨饼,所以就不是特别饿。一旦到了厨房,仿佛被某种魔力所驱使,你打开了冰箱门,里面有一大桶香草冰淇淋。
下面的事件将顺次发生:
1. 你的眼睛(感觉器官)见到了冰淇淋,阅读了标签(香草),并将信息传回到“心”进行解读与识别。建立了如下联系:a) 外在物体, b)感觉器官, c) 心。
2. 心(一向如此)将此信息转给小我。此时的联系之链为 a)+b)+c)+d)自我。
3. 在电光石火的瞬间,自我与心结合在一处,而心中所包含的记忆被激活。一个问题交给了记忆:“吃香草冰淇淋的行为是导致快乐还是导致痛苦?”
4. 记忆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快乐。”
5. 自我说:“好的,把它给我。”于是“心”协调必要的手(行动器官)部行动把冰淇淋拿出、打开并找到一个勺子。其余的一切都成为历史。
让我们回到第4步,看是否有其他结果的可能性,如果有,是如何发生的。
5a) 心与自我模糊地意识到在“意识”的背景中有某种静电噪声,似乎有什么人想引起他们的注意。这让他们有点不自在,于是他们转过身来(背对打开的冰箱),看见智性在上蹿下跳。“我可以问记忆一个问题吗?”智性道。
6a) 心与小我双脚在地上搓动了一下,感觉到有麻烦,但最终还是说:“我们宁愿你不问,但是,如果你坚持,我们也不能不给你机会。”
7a) “谢谢,”智性道。“记忆,请告诉我:你夜复一夜地吃冰淇淋会怎么样?结果是什么?
8a) 记忆本性诚实,尽管有时也犯错误。记忆回答:“你会增加体重,新裤子会穿不上,会犯鼻窦炎,你的关节炎也会发作。”若听之任之,记忆会根据过去获得的品味,说出这样的错话:“吃吧,享用吧。”只有智性的干预才让我们问出更加复杂的问题:“我们是为吃而活还是为活而吃?
9a) 智性继续坚持自己的立场。“让我来总结一下我们的处境,”它开口道。“我们都喜欢吃冰淇淋,甚至喜欢多吃。我们都讨厌吃冰淇淋的衍生后果,尤其是你,自我,你对自己的体型如此虚荣。我认为我们面临一个选择—吃还是不吃。这一点我们都必须明白。“(感知+选择)
10a) 可怜的心被完全弄糊涂了,因为,尽管其名为心,而心本无心。心随物而动、毫无定向,如小狗追球相似。通常心听从自我发号施令,而自我现在心烦意乱。“经过一天的劳累我晚上总是吃冰淇淋。这对我是个很大的安慰。我就该这样善待自己。我就是这样的。”
11a) 智性其实也很讨厌裤子穿不上的情况,但它主要是反对这种愚蠢的浪费钱财的行为;于是智性最后一次直言不讳:“我要再次坚持我的立场(意志力)。我烦透了你的生活常轨,一成不变,日复一日,然后哀叹不良的后果,或梦想过去或将来如何美好。除非我们自己改变(挑战),否则一切都不会变。心啊,请让手离开冰淇淋,让它把冰箱门关上。”心终于照办了。
12a) 第二天,他们三个对事情的结果都感觉不错。实际上,自我很是自鸣得意,它早已让自己相信:不吃冰淇淋一直是它自己的主意。
如果我们训练自己把本故事中1a到12a的所有步骤压缩在一秒之内,然后在各种情形下每天使用数十次,然后我们就可以有训练有素的心,依顺(而非僵硬)的自我,敏锐而活跃的智性,并最终拥有运作平顺、完备紧凑的意识状态。你也许已经主意到:起床练瑜伽是接受积极的选择,而冰淇淋是拒绝消极的选择,在两种情形下,智性的以同样方式运作。智性就像船上的舵,必须能够向左舷右舷转动,否则,小船将原位打转。
然而在改变内在行为模式的时候,最好能创造出正确的程式。“让我找到正确的挺胸方式”要比“我不能再弄错了”要更好。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也能发现这一点。“别站在那儿”仅仅是一条命令,只能告诉孩子:他或她做了不对的事情。孩子的无意识心比成人相对来说更强大,孩子无法从你的命令当中明白该站在什么地方,只有理性而清醒的心才能做到这一点。“来,站到这边来”才是孩子听得明白的指令。否则孩子只会害怕做错事而无法希望或期待做对的事情。瑜伽将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称为业力(samskara)或下意识印迹。正如“下意识”所提示的,业力大多存在于我们的无意识当中。强调新的积极的行为而不是沉湎于消极的过去,这对我们是有裨益的。在我们开辟新的道路之前,我们必须懂得: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惯或行为模式或条件反射—业力—为何常常控制我们的身心。
预知详情?
买本瞧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