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商报记者 王正位
当年《2002年的第一场雪》火的时候,我一直很纳闷,为啥汽车能停在8楼?后来有同学告诉我刀郎多半是指“汽车停靠在8号楼”,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能停靠在8楼的汽车。
再后来,去了重庆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我们“见识太短”。
问路怎么走,大妈说往下
第一次去重庆是自驾去的,下了高速发现路边站了很多“带路党”。他们举起的牌子上书“带路”二字,当时还被我鄙视了一下。现在哪个人的手机上没有谷歌地图、百度地图,还需要带路?“重庆还真落后,哈哈。”
笑完没过10分钟,就“遭报应”了。先不说随处可见的隧道里没信号,即使有信号的地方,好几层十几个立交出口直接能把人绕疯。最关键的是,全部单行啊。一个小时内,我们啥都没做就来来回回试出口了。
晚上去洪崖洞住宿,站在临江门那儿用手机导航。手机地图说只有400米,于是乎我们准备步行过去。可是令人郁闷的是短短400米,我们走了半小时还没到。后来没办法问路边的大妈咋走,“是往东还是往西”。大妈淡定地说,“往下11层”。大脑顿时就卡住了,“这是让我们下井挖煤吗”?
最后在大妈的指点下,我们走进一个居民楼,穿过一个迷宫般的楼道,找到电梯下到底楼,原来洪崖洞就在边上。
“嗯,原来我们一直‘散步’的大街是11楼。”总感觉哪里不对。

一块钱的“过山车”
第一次去重庆除了找旅馆很刺激之外,还有一个很刺激的经历。我们逛街的时候把车停在解放碑的某一个停车场,然后吃完饭出来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最后足足找了两个小时,腿都走肿了。
第二次去重庆的时候,我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死活也不开车了。花一块钱坐了一次公交车,上车的时候眯了一会儿,醒的时候发现在悬崖边,差点吓尿。走在街上,看到的都是一栋栋楼的楼顶,然后车就是上下抖,再往窗外看,这坡绝对超过45°。最关键的是,司机一直在漂移,根本就停不下来。
既然公交车这么奇葩,咱们还是坐地铁好了。地铁不应该是在地下的吗?怎么从地铁口下了好几层,出站没多久就在楼顶上方了?最吓人的是,迎面是栋大楼,地铁都没有减速,直接就穿过去了。
嗯,“biu”的一声,地铁就从楼里穿过去了。
不会骑自行车的重庆人
大学那会儿,班上有好几个重庆的妹子。她们有一个独特的共同点,既不是皮肤白皙也不是能吃辣,而是——不会骑自行车。哥这样的人,怎么会放过这种助人为乐的机会?
参加过重庆的老乡会后发现,原来这是普遍现象。当时还纳闷中国还有不会骑自行车的年轻人,一直到去过重庆以后才明白,那种随处可见坡度在45°以上的道路上,自行车就是个废物。电动车?那东西在重庆就是个渣渣。
在郑州考了驾照横行无阻的青年,到了重庆却发现,根本就不敢开。而爬了这么多年山的资深人士,到了重庆以后的“领悟”是,“嵩山那样的山势,在重庆简直就是小区必备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