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买台湾出版的书看了,但记得去年开始卖一小部分台湾心灵方面的书籍。我不太喜欢存书,没有收藏的癖好,对我来说,书看过即可,没有读二遍的必要。所以我家没有大书柜,只有个简单的书架也仅仅有三十几本老书,其中还包括一半是朋友们写的书。
可自从我看台湾书后,可不一样了,哪本都舍不得扔,我还喜欢码在桌子上老高,为这个我买了个特大的桌子放书。我很珍惜这些台湾产的书,其一,价格不便宜,所以不能说不要就不要,其二,书的质量好,没法不当个东西留下,其三,很关键,这些书是有能量的,我能感觉到,即使不看放在我身边也似乎能获取些力量。
从台湾进书,我有选择的,不是什么心灵书都要,通常是凭感觉,这很难说清楚。如有次见一本新书叫《灵性法则之光》,其实没看过内容,仅仅凭封面印象和简短的介绍,我就认为这书值得一看。果然,内容比名字更随和,实用,对我启发很大。有次一个女孩跟我抱怨,工作不好,没钱,喜欢水晶可舍不得买,问我怎么办?我想起那书里有个富足法则:以仿佛你是富足的方式来思考、说话与行为,然后你将打动宇宙送给你富足。
这句话就是说,你总觉得自己很穷,抠抠缩缩,斤斤计较,那真的会穷下去了。那些一直认为自己不会穷的人,并对钱的态度没那么紧张的人,即使在最落魄时都会有突然降临的赚钱机会。我跟那女孩介绍这书值得一看,但她告诉我,一本书66块,好贵呀。于是,她接着去蹉跎人生了。
书与人是有机缘的,但不是每本都符合自己的频率,这只能去碰,象找爱人一样去碰运气。这我写过,有的书很红很畅销,但那未必和你对路,有的书整本你都读着费劲,可其中某句话点醒了你也是收获。今我一看信箱就收到封质疑吴九箴实相力的信,这姑娘一向言辞激烈。我其实很无奈妄断的人,不赞成,不喜欢,都可以置之不理,有可能就不符合你的思维方式,但最好有过实践再下定义。你觉得不对,可以坚持这个态度,实在没必要激动。有时头脑是进步的最大障碍。
好书可以拓展思想上的视野,但更多的视野还是来自经验与生活。
这个星期我这到一本台湾出的好书,叫《零阻力的黄金人生》,台湾已经脱销了,我订的时候是出版社招回了首印的25本(我本打算要50本的,可惜没有那么多),主要是随书送一个黄金能量片,人民币才53块。发货的台湾哥们说,你选对了,这书非常好,我看了一半,只能给你装箱了。
这书还是凭感觉吸引我的,尤其这样一段摘录让我坚定地认为值得看:
〈不要相信,也不要不相信〉
只有你亲身经历体验过的事,才算是你真正「知道」的事。
不要相信,也不要不相信我所讲的任何东西,用你的亲身经历去确认。
提醒你「不要相信」,是因为人通常有一个倾向,就是「能站在台上的人讲的话通常是对的」「能上电视的人讲的应该是对的」「报纸杂志上写的应该会是对的」「能被印在书里的东西通常是对的」……当这种倾向发作时,常常使人在没有经过检验的状态下,就对所有接收到的信息照单全收。
莱斯特.雷文森(Lester
Levenson)常提醒:「不要听什么就信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帮自己证实一切。」「你不该相信我们讲的任何东西,而是要透过让你自己拥有更大的财富、觉得更快乐、变得更健康,来证明这些东西是真是假。」
多么深刻的提醒。
所以,我也要做同样的提醒:千万不要因为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因为你信任的人跟你介绍这本书、因为这本书里讲的东西很有道理,就照单全收。
不管你觉得本书的观念读起来有多「对」,都先不要相信你读到的任何一个字,而是要运用这本书里分享的方法,自己验证看看。
至于为什么提醒大家「不要不相信」,则是因为我们从出生至今,已经被自己或他人透过各种管道灌输了许多的既定程序,而当听到与这些既定程序不符的信息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抗拒、排斥、认为「不是那样子」,然后同样在未经检验的状态下,就做出了不接受或不相信的决定。
这么说吧:假设你是牛顿,当你心里浮现「万有引力」的理论时,你会立刻开发表会,把你的理论公诸于世吗?不会吧?你会先到实验室去设计一些实验,透过实验结果来验证;而如果实验结果跟你原本的推论背道而驰,你还是会继续坚持事情一定是你想的那样吗?还是会依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理论?
同样的,在这本书里,你可能会读到一些你一时看不懂、无法认同或没有共鸣,甚至是会冲击到你过去的想法与信念的信息。但是,别因为这样就直觉地否定;拿出科学家精神,去实验看看,用你的亲身经历去验证这些东西是真是假。
要记得:只有你亲身经历体验过的事,才算是你真正「知道」的事。
(《零阻力的黄金人生》这书这几天就到,我透露给一个网友,她要4本送朋友,我自己留一本,还有20本谁要的话就留意我的淘宝店,还有吴九箴的简体版新书《抛开妄想,告别任性》明给我送来,这是我推荐引进的书,所以义不容辞要分享给大家。国内书比较便宜,按7折价大约18块内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