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春节回趟老家,见到在一起玩儿大的朋友同学基本没什么话说了。经常会有尴尬的场面,不知道说点什么,除了寒暄就是寒暄,特别没意思。
可两年前小方每次回家过年还和发小们亲热的很,一见面就张罗挨家串门,而那时候她在北京过的很不好,工作没着落,没钱,没爱情,很寂寞,压力大,最盼望的是春节回家找点安全感。从前年开始她生活顺了,明白了些道理,有个收入不错的工作,还买了车,找了个很在乎她的男朋友。去年春节回家和家里的朋友同学见面就差点弄出不愉快,大伙聚会的时候,几个老同学抱怨社会太现实,老实人都赚不到钱,奸猾的人才有好日子过,小方听他们议论这个,反驳说,那是因为你们说的老实人能力不够,这个时代是讲能力的,不一定走运的人都是靠投机取巧得来的。几个同学立马给噎回去了,很不高兴,似乎被小方揭了痛处。饭局不欢而散,关系不错的提醒小方,你是不是看不起我们了?你过的比我们好,说话可有点傲啊。
小方今年回家还是找老朋友老同学见了面,但这次更郁闷,她背个包也就花一百多买的,她的一个朋友非说这包上千块,话里带着酸。有的问小方最近在北京除了工作平日还干吗,小方说,上网,健身,还报了个学古筝的班,晚上也看看话剧什么的,忙的很。那些人听她这样说,都觉得她在吹牛,这感觉叫小方很不舒服。也难怪,毕竟这样的生活离他们太远了,尤其在那个偏僻的县城,上网都难普及。
小方写信跟我说了这些后,她问:你说是我变了么?说实话,我是真有点看不起他们了,还是老样子,也没什么长进,说什么都大惊小怪的,见识特别短。唉,我明年回家偷偷回,不想见这帮人了。
小方遇到的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有的,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层次的问题,不是一个层次的人在观念意识上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交流是很难的。
刚好今哈拉发我一帖子(我删减了些过于学术的部分),从这里可以找到“为什么会这样”: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生理的需求。生理的需求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可简要概括为五个字:衣、食、住、行、性。
第二层次是安全的需求。希望在晚年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希望在失业以后有人照顾和救急,希望自己的财富能得到保护,不会无缘无故的失去。
第三层次是社交或情感的需求。不但有温馨的亲情、甜蜜的爱情,而且有真挚的友情、邻里情、同事情、乡里乡亲情。在社交中建立感情,在感情中得到归宿。
第四层次的需求是尊重,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让别人看得起你。
第五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就是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有成功感、成就感。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依据于3个假设:
1、人只有未被满足的需求才能够用以影响其行为,满足了的需求不能充当激励人的工具。
2、人的需求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生理,经安全、社交、尊重,到自我实现。
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依次上升,成为个人前进的内在动力。
马洛斯理论的精髓可以用一个公式表达出来: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前三者属于缺失性需要,后两者属于成长性需要.系统把理论整理出来可以这么表述: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高级需要出现以前,通常必须满足低级需要;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也出现较晚.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智商高达194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伟大的先知,犹太人。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主要著作是《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等。他没有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是融合在其心理学理论中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