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艺善缘”印象

(2006-11-11 21:37:32)
分类: 分享感动

“十艺善缘”印象

 

原载《新民周刊》 撰稿 胡展奋(记者)

 

 

毫无疑问,这是一群最难采访的艺术家。因为他们非聋即哑。

笔谈当然可以,但是速度太慢。通过手语翻译传递,又常常词不达意。然而,他们的确是真正的艺术家,上帝在褫夺他们的健康时,也赋予了他们迥异常人的天分,远者左丘明瞽而有春秋,司马迁蚕而有史记,近则祝枝山肢残、吴昌硕失聪,阿炳失明,费新我左笔,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新近崛起的“十艺善缘”艺术家群体了。

 

程门立雪金石开

 

已经过了“寒露”,上海的秋天大概因为特奥会而依然热情洋溢。

因为“十艺善缘”向特奥会献艺献画,我在上海的西郊见到了这个特殊的群体。

它的全称是“北京十艺善缘书画艺术中心”,事实上就是国内十位享有盛名的残疾人艺术家自由结盟,组织打造的第一块艺术品牌,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才28岁,几乎都得过全国美展大奖或全国书法大奖,多年来克服肢体、听力、视力的困难,讴歌艺术,讴歌生命,以艺结缘,以爱感恩,被誉为“艺苑异葩。”

十位艺术家中, 羊晓君最显眼,不是因为他最高,而是因为他个子最小。

问题是在艺术上,你绝不能以貌取人,否则势必大跌眼镜。

现年四十刚出头的羊晓君1982年始学习书法,在这一行里,并不算“入池”很早,但因为勤奋且有悟性,更得到华人德、沙孟海、启功、朱关田等书法家的悉心指点,所以进步神速,作品不但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还获得《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金奖、《全国第四届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等十余个全国性奖项,可谓花团锦簇,荣誉满襟,但是和我一谈起青少年时代的遭遇,羊晓君的眼睛就潮润了。

“我的家乡在浙江富阳。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中学毕业了”。他痛苦地回忆说,但因为残疾,找不到工作,父亲说,你能做什么呢。

是啊,我能做什么呢?我一遍遍地问自己。隔壁有一家专门生产帘子布的工厂,每天都有一帮师傅往帘子布上绘制工艺画,我没事就常常踱过去看稀罕,时间久了,对绘画产生强烈兴趣,便跟着学,没想到一上手就受到老师傅的夸奖,说我“有感觉”,跟了一段时间,就被收进工厂了,专门画工艺画。

我生活上能够自立了,业务上很快成为生产骨干,但是很快地又不安于现状了。

我发现,工艺画在富阳城里可谓高手如林,我必须另辟蹊径才能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条蹊径就是书法。

我开始狂练书法,每天临帖100张、200张……书写非常流利了,但是字,总是长进很慢,总是缺一口气,我渴望着名师的指点提携。

这时候,我听说了书法大家华人德的名字,想了多日,决定去找苏州大学找他。没有路条,没有熟人介绍,我现在奇怪我那时候怎么那么大胆!

羊晓君说到这里深深吸了一口气:……那天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买了票就登上了去苏州的火车,没想到时间没有算准,到达苏州刚刚是凌晨1点,我出了车站直奔苏州大学,可怜,校门口当然是空无一人!

传达室的老头都在酣睡,我冻得直哆嗦,旅馆也找不到,只好去敲传达室的门,传达室的老头知道我的意图后,告诉我:华教授要9点以后才上班。

我又饿又冷又累,但是拜师的意念是那么地强烈,以至于我蹲在校门口,一蹲就是10个小时,一直到上午10点以后,华老师才骑着自行车来到学校。

我迎上前去喊了一声,说明意图,老校工也上前说明情况,华老师当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连连念叨着说,程门立雪!简直是程门立雪!

然而,华老师对艺术的入行门槛一点不含糊,他把我带进学校后,严肃地思考了一下,对我说,我虽然被你的精神感动,但是艺术毕竟要讲天赋,我不知道你是否有书法的天赋……你就当场写给我看吧。

“我很紧张”,羊晓君说,横下心,就率性地抒写起来,华老师看了很久,想了想说,你还有点意思,不过点画功夫的火候相差还太大……书法这个东西,有人一生下了很大的功夫,就是缺少悟性,最后还是上不了境界;有人虽然对书法的要妙处很能懂一点,但却常常因为火候不到而终至失败,因此大书法家的产生是很不容易的,我现在不好说你将来会怎么样,你先回去吧,定期把你的书法作品寄给我……

羊晓君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学艺生涯,华老师每次对他的批评都非常严厉,但是再忙也不曾忘怀这个远在浙江的身怀残疾的弟子,有问必答,有函必复,终于以罕见的方式——函授——培养了共和国的一颗书法新星。

看羊晓君的书法演示如同用快进的手法让你亲历春、夏、秋、冬的四季荣枯和风雨霜雪,逸秀中见苍劲,流丽中见朴茂,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

一看就是隶书功夫极见功底,细揣可以发见他植根于汉碑,深得汉人运笔流动与爽健之三昧,他认为,古人书写隶书,这是自然地连贯地写,并不曾刻意雕琢,后人看不到汉人的墨迹,只以碑版刻露效果为圭臬,以为隶书的主旨就是装饰意趣,殊不知正好背离了古人真意,所以羊晓君写隶,并不在意点画的谨饬工细,而是放笔纵横,充分展示柔软笔锋在果断运行中的流宕与苍莽,在整体气息上继承了汉隶的宏大雍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