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开讨论有助于科学规范肿瘤治疗

(2021-05-09 22:10:32)
标签:

时评

杂谈

    55日消息,日前在知乎上爆料肿瘤治疗黑幕的张煜医生再次通过知乎发表文章,称希望卫健委给予机会让他和专家团对陆巍医生事件进行辩论。文章称,“卫健委的调查结果就如同当头棒喝,明确的告诉我和所有人:陆巍医生对患者的诊疗原则基本没有问题,有的只是小错。我真的很失望,也有愤怒和担忧,因为这不是一件小事,这是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正观新闻55日)

    距离肿瘤治疗人财两空,很多源于医生肆意妄为的公开爆料,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张煜此时再度发声,希望公开辩论,显然是对卫健委治疗原则基本符合规范的初步结论不满,希望当事医生可以被惩处,更期待肿瘤治疗领域的乱象可以得到彻底整治。

    此事之所以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不仅因为人财两空的确在肿瘤治疗中十分常见——并非是由主观错误造成,更因为爆料者张煜的身份特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医生。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近450万人,每名病人都花费不菲,他们的治疗是否规范有效,显然具有相当的讨论意义。当专业领域遭遇专业人士的质疑,公众当然期待权威的回应,澄清误解,达成共识,从而对治疗行为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对于医患双方更好地合作、缓解医患矛盾都十分必要。因此,公开讨论既有利于回应各方关切,也是一次难得的医疗科普的机会。

    具体而言,张煜医生的反映主要有两点:个别医生肆意妄为,部分患者人财两空。先看前者,主要是指个别医生出于个人私利而非病患需要,不遵循医疗指南上的要求,给患者提供了超适应证或超指南的治疗。细究起来,一个是动机,一个是具体做法。从医疗行为中吃回扣当然是明令禁止的行为,但同时也不能排除一种可能,即医生的治疗方案的确更有利于患者,医生只是“顺便”吃了回扣。因此,对于者两方面的调查应同时进行,不能作为一方否定另外一方的证据。利益输送嫌疑有赖于监管部门的调查,超指南治疗才是更值得关注的普遍问题——医生创新治疗手段的边界在哪里?

    有专家表示,很多指指南和标准更新速度缓慢,已经不太能够跟上医学发展的速度,而病患的个体差异也让治疗方法应当多样化。此言不假,无论是中医的辨证施治,还是西医的对症治疗,都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死板教条。不过,从医学伦理和专业角度而言,即使是出于善意的自由裁量权,也不应没有界限,否则与肆意妄为就没了区别。有专业人士就表示,超适应证治疗也有底线,譬如国外已经批准,只是国内还没批;哪里都没有批,但该药品的大型临床三期已经结束,效果理想,正在等待获批上市。其潜台词非常明显:哪怕是出于救命等不及的考量,也至少应有合理的科学依据,而不能大胆到随心所欲的地步。可见,创新治疗手段的边界在何处,是否有独立的专业机构监管,比具体医生有无拿回扣更值得关注。

    至于人财两空,更需要辩证看待。癌症尤其是晚期癌症的治愈率低,是公众都知晓的常识,所以对于人财两空的结果,绝大多数病患家属都能接受,也不会因此而指责医生谋财害命。同时,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对于只能延长几个月生存期的昂贵药物,有些家庭求之不得,而有的家庭却觉得不值。可见,对于值不值的看法因人而异,前提是是否与病患家属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以及有没有故意绕开疗效确切但只是便宜的药物,非要从病患身上牟利。 

     人们惧怕患者成为医生牟利的工具,同时也担心过于教条会导致一些医生畏手畏脚,无法让患者在创新治疗中受益;有罪推定会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无限信任也容易滋生乱象。凡此种种,需要有关部门的深入调查,也需要公开广泛的讨论,让医学界、监管部门和患者能够尽可能达成更多共识,从而对肿瘤治疗领域进行科学地规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