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问题,当然是个素质问题,却也不全是,至少不能都归咎于个别人“没素质”。退一步说,哪里都有“素质欠费”的人,可在不同环境中,他们的表现大不相同。
比如,公共场所禁烟是个老难题。可同样是公共场所,高铁上就做得很好,普通列车就极不理想。何故?关键不在人员素质高,而是只要有人吸烟,高铁就会停驶,自身还会面临治安处罚。可见,灵敏的传感器功不可没。
随地大小便也是很多城市面临的老问题。这固然与素质直接相关,可反过来想,公厕配套严重不足是否加剧了这种现象?类似的现象还有:红绿灯时间设置不合理与“中国式过马路”,垃圾桶不足与乱扔垃圾……
想要尽快根治城市不文明现象,就不能止于谴责,将问题简单化地理解为素质问题,而是要深挖根源,疏堵结合、软硬兼施地去治理。
机动车礼让行人已在很多城市蔚然成风,必须承认的是,这不是司机素质陡然提升的结果,监控探头的抓拍功不可没。可这又有什么关系?硬件设施的完善,就是会为文明行为提速。不过,也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就是礼让并非最优选择,无需礼让才是更优选项。简单说,就是机动车和行人可以并行不悖,才更高效、更安全。
然而,在很多道路上,人行天桥却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了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人横穿马路,翻越护栏,危险又不文明;二是机动车礼让行人这样的文明图景会持续上演,但如果稍加观察你就会发现,其实这需要双方的默契——行人须找准时机,司机一旦会错意还会领到罚单,更是以牺牲彼此的通行效率为代价。
效率也是文明的重要内涵。架设一座天桥,大家各行其道、相安无事,它不香吗?相比于频繁礼让造成的拥堵,高低错落的人车分流难道不是更美的风景?
文明城市建设固然与市民素质有关,但更离不开硬件的加持和带动。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拿出现代智慧,围绕人性化、便利化做足文章,习惯从普通市民的角度去审视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从规划到管理上弥补漏洞,最大可能将素质不稳定的市民也争取过来。
给选择文明更多便利,让不文明寸步难行,久而久之,文明就成为血液中的自觉,城市自然也会变得更加美好、宜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