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群众反映环境问题事项,太钢集团变压力为动力,实施多项环保设施的提档升级改造。这些改造项目总投入达数亿元,预计年底前可基本完成。
作为一家支柱型重工业企业,太钢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其体量巨大,每一个“小动作”都可能带来大变化,更因为其在山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其面对环保问题的态度具有标志性意义,甚至代表了某种价值取向。
近年来,随着一大批环保项目投运,太钢对气态、固态、液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现场调查也显示,虽然有群众反映,但实测结果显示,其排放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要求。这意味着,通过多年持续的投入,这家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完全可以做到“不怕查”。
然而,做到不违法排放就够了吗?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似乎可以接受,但对于太钢这样的企业而言,这个要求显然太低了。法律只是底线,作为一家年营业收入早已超千亿元的老牌国企、上市企业,还必须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按照欧盟的解释,即“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把社会和环境关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中”,简而言之,就是要在环保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谋求发展。
知易行难。尤其是在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持续波动的新形势下,是否将环保问题让位于生存问题,尤为考验一家企业的良心。令人欣慰的是,在去年刚扭亏为盈的背景下,太钢交出了一份并不难看的成绩单,并且没有将“不违法”作为拒绝继续投入的理由,而是将群众诉求也纳入工作指标,积极回应有关环保的各种关切。资金投入再大些、粉尘排放再少些、生产噪声更低些……大到投资上亿元的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小到更换靠近居民区的铁路钢轨,想做能做的都尽力去做。这是现实的要求,也是一家企业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由此来看,“笔尖钢”在太钢的研发成功并非偶然,当一家企业有了与规模相匹配的世界级眼光和创新精神后,我们有理由期待其走得更好,并且在社会责任方面也具有榜样性的力量——不仅壮大自己,也要造福一方水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