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一张小姑娘在杭州武林广场上当人肉靶子的照片刷爆了朋友圈。图片里,女孩呈“个”字型站在一块大木板前面,木板上写着“人肉靶子,十元一箭。”有人怀疑女孩骗钱,网上骂声一片。民警追问得知,该女孩的姐姐得了白血病。因家里情况实在困难,有了配型但没钱,才想到这个办法募集捐款。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后面的评论中,有表示心酸感人的,有痛斥慈善组织冷血的,更有默默向卡号里转钱的。当然,也有指责其作秀的。
都有道理。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用这种办法来吸引媒体和公众,客观上她也因此而收获了关注,而关注度,往往就是能否得到陌生人救助的关键。类似的新闻之前还有很多,著名的有开胸验肺和自锯病腿,同样都很残忍,也同样因异常残忍而被选择放到了聚光灯下,八方爱心因此而得以汇聚成河,解了当事人的燃眉之急。显然,看不起病的人有很多,没能等到配型成功就不得不放弃治疗的也大有人在,她唯一的特殊性,恐怕就是这个“人肉靶子”的创意——说创意,都显得很残忍。
必须要正视的一个现实是,陌生人之间的救助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轰动效应和“事迹感动”,例如同样是没钱上大学,考上北大、清华的就比只考上大专的更容易收到捐款,倘若他还有照顾生病父母的事迹,自然会引得更多陌生人在感动下去救助。这种“不公平”,是陌生人慈善的特征,也是慈善文化不够发达的体现,但又无可厚非,因为捐款不是义务,即使你真的需要帮助。
这无疑是一个尴尬的现实。虽然因病返贫或无力就医的人不少,但媒体却是无奈的,因为他们只能去选择那些有“新闻点”的人物去报道。于是为了争取成为媒体报道的幸运儿,有些人甚至不惜去伪造事迹。例如,去年发生在安徽利辛的26岁女子李娟被恶犬咬成重伤事件,媒体称其在下班回家途中,救了一名被两条大狗追逐的小女孩,自己却横遭不测。爱心捐款很快超过80万元,然而此后事件却迎来了大逆转,其他媒体调查发现,李娟并非在回家路上受伤,而是在一家养狗场内被狗咬伤的,而这家养狗场的主人,正是她的男友张宏宇。张宏宇也承认,自己撒了谎,但他表示,所有善款将用于女友治疗。毫无疑问,“感动指数”决定了陌生人援助的多寡,但如果人为捏造事实以骗取感动,就是一种骗捐行为,甚至涉嫌诈骗罪。即使善款全部用于治疗也不行,因为捐款人是要将善款用于新闻报道中的那个见义勇为的伤者,而非捏造受伤过程的冒充者,即使冒充者确实需要救助,也应征得捐款人的同意,否则就是在未征得捐赠者同意的情况下改变用途,其实质与用善款购买豪车并无二致。
媒体选择性报道没错,捐助者“挑三拣四”甚至也没错,错在我们的保障机制和慈善体系还不完善,以至于很多人得到必要及时救助的门槛太高,于是不得不去比惨、比创意、比幸运,主动告诉别人“我可怜”。破解之道无他,唯有建立更加有力的大病保障机制,并让陌生的善意更好地与需求对接,才会使可怜者不必挖空心思去展示伤口,得到应有的救助与尊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