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阿里健康宣布将筹建第三方追溯开放平台,新平台将兼容“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技术标准。2月23日,因国内几家连锁药店状告,阿里健康“被迫”将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体系移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截至目前,“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移交工作仍处在暧昧期,关于移交的方式方法和时间表仍未明晰。而国内部分连锁药店对阿里健康的戒心仍未完全消除。广东一家连锁药店的董事长表示,肯定会抵制这个事情。广东医药零售行业协会负责人也表示了数据外泄的担心。(《南方都市报》5月12日)
阿里健康创制了“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让药品可追溯成为现实,众多连锁药房以“数据可能外泄”的名义指责其不公平竞争,食药监总局无奈喊停,却眼看其在山东疫苗事件中发挥巨大作用,如今阿里健康再次以第三方身份回归时,却又遭遇抵制,理由仍是那个数据外泄,难道因为有此担心就拒绝追溯码?
让一家药品销售企业负责全部流通数据,即使他做得再好,依然有瓜田李下之嫌,因此连锁药店的指责并非毫无道理,但无论是实际效果还是监管部门的态度都表明,建立药品可追溯体系是大势所趋,也是对群众生命健康负责的必须,接连发生的疫苗、药品等安全事件更使得此事比任何时期都要紧迫。因此,当前的问题是解决“程序瑕疵”,而不是因噎废食,连既可管质量又能助降价格的监管码也一并废掉——离开了“扫码”,流通环节的监管就是一句空话。
遗憾的是,移交监管码的工作进展缓慢,事实上阻碍了可追溯体系的完善。4月28日,食药监总局发文称,建立食品药品追溯体系是企业的主体责任,可自主选择第三方追溯平台。毫无疑问,阿里健康仍是这个领域的首选,但出于同样的原因,仍难逃集体抵制的局面。任其发展,最容易出现的局面是,阿里健康因技术优势占据半壁江山,抵制者建立各自的追溯平台,但不同平台之间的衔接互通会是大问题。如此一来,不仅会给监管带来难度,而且可能增加企业成本,使监管码的作用打了折扣。
建立可追溯体系是强制的,选择哪个平台不强制,看起来把权力和市场分得清楚,但会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事实上,可追溯体系本就是有效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建立统一标准的技术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把监管的核心环节推给市场,让企业拥有过大的自主权,就很难真正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相反,如果各家企业只能接入唯一的平台,而这个平台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是食药监总局,所谓数据外泄的担心也就可以化解了。
企业和公众的诉求并非总是一致,因此利润最大化的冲动需要监管予以制衡,某种程度上说,唯有“垄断”的刚性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群众用药的安全。既然很多药店骨子里反对的其实是可追溯,那么不给他们以拒绝的理由,建立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统一平台,就是当下最为关键的事情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