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着城管制服执法,晚上则换上便装摆摊,武汉一名城管执法队员引起全国网友关注。昨日,武汉城管官方微博回应此事,称当事人是一名优秀城管执法队员;武汉洪山区城管局人士称,“摆摊”实为卧底,目的在于“换位思考”。(《楚天都市报》6月17日)
原本“滑天下之大稽”的一幕,被解释为卧底以便“换位思考”之后,使新闻本身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这一次,官方没有指其为“临时工”,并第一时间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厚厚的“体验日记”,给当事人提供了解释和回应的平台,处理可谓及时得当。同延安城管踩头事件相比,更多的人愿意相信官方的解释,表示了相当程度的理解。的确,这名城管不仅具有本科学历、早已通过司法考试,而且英俊、瘦削的脸庞也给人以好感,为什么不能相信他呢?
这同人们对城管工作又恨又爱的复杂心态有关。围殴小贩的举动惹人愤怒,可脏乱差的市容同样令人愤怒——虽然城管形象日益被妖魔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需要城管。恰在此时,卧底城管出现了,如果他下班后的体验可以有助于自己和同行们的文明执法,当真是难能可贵的义举了。
可是我们仍不禁要问,这位城管想通过卧底看到什么?如果夜间摆摊并不允许,那他就是知法犯法,等待他的应是领导“大义灭亲”的处理;如果正好相反,城市允许夜间摆摊,那么他又能体验到多少有价值的内容?东躲西藏、闻风丧胆的状态岂是你理直气壮地摆摊时能够感受到的?真要想体验执法对象的冷暖,不如白天请假去异地摆摊,相信没了同行的“照顾”,可以记下更多的真情实感,甚至还可以承担一部分媒体和纪检部门的监督职能。
为了生计在城市摆摊,客观上确实占用了公共资源,因此城管要在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协调和权衡,而又因为前者往往较后者更加具象,所以城管稍有越界,便会引火烧身。城管与小贩皆没有天然的对错,但即使如此,人们还是更愿意站在弱者的一边,无尽地讨伐城管,甚至上升到“城市文明容不下弱者求生”的高度;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人们愿意相信城管卧底的原因之一——压力大、收入小的城管为何不可为了生计在夜间摆摊呢?无论如何,个体的尊严与权利必须得到尊重。
从野蛮执法到城管挨打,从打不还手到与摊贩互跪,矛盾衍生出的种种乱象皆在眼前,哪还需要专门去卧底体验?摊贩谋生之艰难,本就不是城管能够解决,而需要制度设计者进一步明确规则与边界,对游商小贩做到适度容忍。作为执行者,城管们能做的只有“枪口抬高一寸”,保证文明执法。因此,如果非说卧底有何意义,那就是不断地提醒自己,要严格执法,更要保持人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