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天津两名女青年在西沽公园湖边玩耍时不慎落水。一名途径中年男子将两人救起,浑身湿透,手机也浸水损坏。两位女青年上岸后相拥哭泣,随后未向施救者道谢即离开。有旁观游客要求二人向救人者表示谢意,两名女子迅速离开。救人者笑着自行离去。(央视6月4日)
几年前的一个夏日,我独自在北京游玩,只顾低头看地图,不小心走上了自行车道。一阵清脆的铃声从是身后响起,接着传来一位大妈的喊声:“麻烦借过!”我立即侧身一让,自行车过去的同时,大妈又抛出一句话:“谢您呢!”彼时心中一热,心中涌起两个字——素质。
可见,在本不需要感谢的时候说一声谢谢,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于听到的人而言,谁又能说真的无所谓呢?何况是救命之恩,何况施助者并非举手之劳,而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见义勇为,两女子为何如此吝啬一声“谢谢”呢?这当然不是什么“大恩不言谢”,连句谢谢都吝啬的人,又怎么会把恩情记在心里。
也许救人者并不在乎,他的义无反顾不以任何回报为前提,只是瞬间的本能反应——有一句“谢谢”最好,没有也罢。然而即使如此,当看到自己救上来的两人迅速离去之后,英雄心里没准也会有些许落寞——自己是为救命而下水的,她们怎么像两块冷冰冰的石头?
路人看着不忿,是因为大众的心理底线竟被这两个女子轻易冲破了,在这个“好人难做”的舆论氛围之中,怎可以如此无视自己的救命恩人。一句“谢谢”,说起来很容易,但其背后的意义却是沉甸甸的,它不仅是个体感恩的态度,更是支撑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支点,是对善意的回报和加油,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开始。
少一声“谢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人自私自利,甚至冰冷到不给你说一句“谢谢”的机会。在公交车上,当有人给你让座时,不妨说一句“谢谢”,当感激每每回报善意,善意就会传递;在饭店、商场里,当你享受完服务时,即使奉上了报酬,也不妨说一句“谢谢”,因为这意味着对别人付出的肯定和尊重。从某种角度上说,“谢谢”是柔软的,也是昂贵到无法购买的,他给商品社会的冰冷注入浓浓暖意,也让每一个乐善好施者得到了人情味儿的回报。
面对生命,需要彼此温暖;感激生活,需从点滴做起。一声“谢谢”,从说出口的那时起,就开始了爱的传递,分量只会越来越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