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西省醋产业协会制定的山西老陈醋产品质量标准日前通过国家标准评审,预计年底前将会正式颁布。新标准将不含防腐剂,取消保质期,可久放不坏。(中新网8月9日)
原山西醋产业协会副会长王建忠的一句话,使山西老陈醋被推上了全国舆论的风口浪尖,饱受公众质疑。喧哗过后,真相究竟如何?
如果仔细甄别王建忠的原话,可以听出其本意并非质疑山西老陈醋多数为醋精勾兑而成,而是试图向公众解释酿造老陈醋与普通勾兑醋的区别,意在指出勾兑醋添加防腐剂的同时,体现本土酿造老陈醋的独特性与稀缺性。
然而,由于表达的含混和媒体的倾向性炒作,此事被逆向解读为“内幕人士勇揭家丑”的义举,任凭当事人、行业协会和质检机构一再澄清,似乎都无法抵挡人们不屑与怀疑的眼神。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在饱受食品安全危机影响下的舆论氛围中,任何一点儿风吹草动都足以令公众草木皆兵,进而不自觉地抚摸起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伤疤。习惯了不明真相,自然习惯了有罪推定,甚至以情绪发泄代替对真相的探究,以想象中的真相代替实际上的真相。
事情的真相是,在特定产地生产,按照山西老陈醋传统工艺和流程酿制而成的总酸度在4.5度以上的食醋才是山西老陈醋,总酸度在6度以上的老陈醋不需要添加防腐剂。目前在全国的食醋市场上,真正的山西老陈醋占有率并不高,但仿冒者众。同时,即使是勾兑醋和添加防腐剂的食醋,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同样是合格的,可以放心食用。
在历次的食品安全危机中,媒体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揭黑作用,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无畏的勇气为公众权益保驾护航,不断推动行业自律和标准完善。然而在此次事件中,除了王建忠的那一声“惊雷”,似乎再无别的证据。一句话,就可以让一个产业、多个品牌蒙上层层阴影,造成诸多难以挽回的损失,教训不可谓不深刻。除了当事人的反思,有关媒体似乎也被“爆出猛料”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连“多个消息源相互印证”的基本报道原则也抛在了脑后。
此次醋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面对“山西老陈醋”这个历久弥香的知名品牌,如何真正加以保护不应是一句空话。除了不断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还应当抓住这次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机遇,全程开放生产流程,通过各种手段向公众尤其是外省消费者普及专业知识和品牌价值,以抬高准入门槛和行业标准的手段强化自身影响力。
保护老陈醋,决不能指望老办法。食品安全重压下的知名品牌,经不起太多的风风雨雨,真的一句话就可以压倒。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此次危机能够为老陈醋二次点火,也许迎来的将会是另一个春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