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流传“湖北恩施州电力总公司分红6亿元,400多人一跃成百万富翁”的消息。湖北电力公司称,传闻所谓“分红”和“年终奖”实际上是恩施富源等4家民营公司(职工入股),按有关规定清退股权所获的股权转让收益。湖北省电力公司称,核查组核查后未发现国有资产转移和违规交易问题。(人民网2月17日)
傻子都看得出来,这里面有猫腻。如今,还辩称什么“是纯粹的职工参股的民营企业”,与恩施电力公司无行政隶属、资产和产权关系,简直让人想起了当年的全国牙防组,皆是赤裸裸的“寄生虫”。其实,考察有没有寄生关系,最要紧的只有一条——人有没有关系?
当然有,不然肥水岂不是流入外人田?众所周知,垄断行业是肥水,但多数由国企把控,因此利润分配往往会受到国资委和当地政府的制约,很难畅快地流入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正因如此,很多囿于监管的公权机构、事业单位和垄断国企,往往将发财梦寄托在“创新改革”上,设立各种实体和办实体的经营单位,进行自我利益输送。这方面,既有各种公权机构下设的协会和评比机构,也有各重点学校下设的“校中校”,公立医院创办的“院中院”,以及垄断国企职工入股的民营公司。辗转腾挪之间,庞大的身躯移行换影,立刻摆脱掉监管者的目光,坐拥计划经济优势的垄断国企,很快又以法人身份让领导职工享受到市场经济股份制带来的好处。两大馅饼,一个都不能少。
毫无疑问,这种做法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到头来肥了个别人的腰包。以电力行业为例,多年来民企的数量和质量都发展缓慢,说明行业垄断度很高,民企生存十分艰难,这与恩施民营电力公司的红火形成鲜明对照,就你经营水平高?事实已经多次证明,这种伪民营的寄生公司不仅会造成巨额国有资产和收益流失,而且是腐败的多发地带,已经引起了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2003年,中央政府已经明晰其间弊端,“为规范电力市场秩序和企业改制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资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暂停电力系统职工投资电力企业的紧急通知”。即使这样,舍不得退出的寄生公司还是磨磨蹭蹭了8年时间,到头来被国家电网收购时,还是赚个盆满钵满。实在想不通,纠正一个本就是错误的漏洞,竟需要这么长时间,竟需要纳税人花费如此代价去赎买!
假想,如果每一个掌控国家资源和权力的企业和个人都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公务员可以办企业,警察可以开娱乐城,医生可以卖药,老师可以补课——权力的魔爪迫使每一个当事者乖乖就范,哪还有公平公正的环境可言?
国有企业,就意味着其产权不属于任何个人和集体,而是全民所有,这一点往往让经营者既失意又得意:失意的是大量利润不归其个人所有和全部支配,得意之处则在于真正的所有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监管往往缺位,损失点也没人心疼。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对的难题,我们不仅要寄希望于“看门狗”的高度敬业和专业,还要呼唤更多的法律法规出台,尽早斩断私分国有资产的罪恶之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