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公布名单恰是最大的不稳定
(2010-09-12 14:40:12)
据河南官方最新公布的消息称,自2007年5月至今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蜱虫传播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当地村民向记者反映,此前当地曾以“维稳”之名拒绝公布病例及死者名单。如今事发后,信阳市及商城县仍然拒绝公布患者及死者名单。(现代快报9月12日)
这两天,蜱虫这种芝麻大点的害虫掀起了轩然大波,它吸血过后的尸体是埋在人体内的定时炸弹,各地突然冒出的死亡病例令人忌惮。然而,就像屡次爆出的公共卫生事件一样,事情的起因虽然各异,但走向的脉络却不约而同地相似——能捂就捂。时至今日,仍然拒绝公布名单,当地政府的执拗令人哭笑不得——捂不住也得捂?
不知从何时起,稳定成了高于一切的目标,甚至高于公民的基本权力和尊严,甚至是生命,由此,对稳定无限度地病态解读,使得”维稳“又成了各地政府不作为甚至假公济私的口头禅,放之四海而皆准,谁不听话就给扣上”破坏和谐稳定大好局面“的帽子,从而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在这种无耻逻辑的指引下,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就连死几个人也是个别偶发病例,那些因病去世者就这样白白逝去——生前得不到对症救治,死后甚至不能被计算到名单中去。留给外界的,只有不断的猜测与质疑,公共防疫体系就这样在基层不断瓦解于无形。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半个月前的伊春空难发生后,几乎是近年来第一次公布了重大突发灾害事故的遇难者名单。地震中遇难学生的名单没有公布,重大疫情遇难者名单没有公布,矿难遇难者名单没有公布,遇难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遁于无形,化为一个或真或假,而又无法辨伪的冰冷数字。公布还是不公布,往往取决于事态是否还会继续发展,遇难人数是否还会增加,以及当地政府责任的大小,因此空难遇难者名单往往会得到公布,但疫情遇难者和有关重大事故责任的事故遇难者名单则很难公布。正因为没有具体名单,当事者便只能质疑总数,而无法具体指出哪些死亡病例没有被收入其中,从而留给当地有关部门很大的腾挪空间。
疫情爆发初期不公开,因为“维稳需要,怕引起群众恐慌”;疫情公开后继续保密名单,恐怕只能解释为自身恐慌,惧怕真实的病例数字公开后,引发上级政府部门的严厉问责。在病态维稳逻辑的掩护下,当地官员恰遵循着一条“唯官位论”和“唯政绩论”的主线,主观排斥一切影响仕途的负面消息,客观上只能是失职和渎职。归根结底,还是唯上不唯下的体制惯性作祟,无形之手将本就脆弱不堪的疫情防控体系撕扯得千疮百孔,导致疫情爆发初期的黄金治疗期总被一次次错过,真相一旦暴露就已酿成大祸。
蜱虫虽小,背后的病毒却足以致人死地,当地处理公共危机的方式无异于其最大帮凶。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总蒙在鼓里,次数多了,便对现有的疾控体系不再信任,恐怕这才是最大的恐慌与不稳定。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