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洋奶粉名单何在?

(2010-09-01 14:38:51)
标签:

杂谈

        据质检总局最新公布的名单,1吨美国牛初乳检出亚硝酸盐、近170吨来自新西兰、新加坡的全脂奶粉检出阪崎肠杆菌。不过质检总局表示,这些不合格产品均是在入境口岸实施检验检疫时发现的,目前已依法销毁或作他用。但这一事实也从侧面说明,在国内消费市场对洋奶粉需求倍增的同时,部分劣质、有问题的洋奶粉也欲伺机倾销到国内。(扬子晚报9月1日)
       有时候,有些正面新闻会得到负面解读,错不在读者,而在行政部门行事的逻辑实在过于吊诡。
       如果是海关公布的数据也就罢了,可偏偏是众望所归却又怒其不争的质检总局,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其潜台词是在说国内奶粉阴云不散的背景下,天下乌鸦一般黑,“国外奶粉也好不到哪去?”或者是说,美国、新西兰和新加坡的奶粉也不宜食用?
       作为对食品质量保驾护航的质检机构,发现了问题,却只是笼统地汇报一个业绩总数,除了领导知道他们没有“闲着吃干饭”,不知还有什么意义,尤其是对关心奶粉质量的婴儿家长们而言,反倒可能引起更大的恐慌。
       这些国外毒奶粉究竟是哪些品牌,之前是否流入国内?不愿公布名单的背后,也许存在多重利益考量。首当其冲的便是“维稳”,国内已入惊弓之鸟般敏感的乳业现状,一旦将洋奶粉的金字招牌也砸倒,必然引起更多家长的担心与不满,监管机构的压力将陡然增加。其次,同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报道一样,是否敢于公布被批评单位的名称,直接体现出对自身评判的信心与行业责任的担当。指名道姓,必然带来当事方的强烈反弹;旁敲侧击,则是惯用的折中手段,既可以体现本部门的作为,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也可能带来利益寻租的空间。   
       可是,有谁为消费者着想,为他们的生命安全负责?食品安全的第一当事方是消费者,直接责任人却不在企业,而在监管机构是否尽责,因为商家总是将赢利作为第一要务的。在此情况下,如果监管过程不能足够透明公开,消费者便有理由指责其失职,进而导致不信任情绪的不断累加。今天,另一条有关奶业的新闻是“雅士利被曝将问题奶粉换包装后重新上市”,可见曾经的问题奶粉尚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我们又如何相信今天这些问题洋奶粉全部得到了真正的销毁呢?面对细节,我们一无所知。
       在人命关天的食品安全领域,品牌不分国内国外,都应当一视同仁,用统一的标尺严苛执法。事实上,一有风吹草动,便及时公开信息,如此做法恰恰不会引起市场的恐慌,反倒有利于建立起消费者对质量监管体系的信任。面对压力,躲是躲不过去的,痛定思痛、迎难而上才是正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