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沈阳市黄金地段的“亚洲城”房产开发项目,土地证、预售许可证等“五证”全无,10余座大楼居然拔地而起,销售金额上亿元。记者调查发现,在建设和销售过程中还乱象丛生:开发商拿地后未经批复就提高容积率,多盖出4万多平方米建筑;房子正盖,却要交全款购房;开发商与销售商各卖各房,一房两卖。而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个项目违法运行长达1年多,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都没有作出处理,有的部门甚至以罚代管。如今,楼盘不能按期交付,原来争抢楼号的购房者,只有一纸订购书在手,无法圆安居梦。(山东商报8月16日)
沈阳“亚洲城”绝不是孤例。如果你不是有幸买到政府投资的经适房或者单位集资房,肯定对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乱象心知肚明——证件不全、囤地捂房、未批先盖、延期交房、以罚代管等违规行为几乎在每个开发商那里都能寻到踪迹,甚至可以说是行业特征。
开发商之所以敢普遍违规,背后都遵循了法不责众的逻辑,在近年来的市场乱局中被一次次夯实。都知道“五证”齐全才可以对外销售,实际情况是,能有了土地证和规划证再卖房的开发商已经是胆小的了,更多的是在打地基阶段就开始排号。左手指着沙盘,右手指着大坑,你就得急着掏银子,因为“剩下的好房子已经不多了”。担心风险太大,再去其他家看,景象也多半如此。由此,在供不应求、价格飙涨的房地产市场中,买房人只能乖乖就范,将几代人的血汗寄托在开发商的良心上。
良心当然是靠不住的,尤其是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因此买房人权益受损的现象不胜枚举。有时候你会困惑,怎么就没人管呢?其实,不是管不了,而是监管部门各司其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最后没人站出来负责。事实上,即使是胆小的开发商,只要看看近年来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小产权房就释怀了,尽管三令五申,又有那幢盖好的楼房给拆掉了呢?潜台词只有一句:违法违规都不怕,只要先盖起来再说!
开发商当然不怕,钱已经到手,政府查处的代价主要由买房人承担,这肯定不是理想的结果。就这样,开发商成功地绑架了政府(卖地)、银行(贷款)、建筑商(垫资)和买房人(房款)的利益,将自己抽身出去。这张无形的大网,其实从一拿到地就慢慢张开了,使得坐拥最大利润的开发商拥有最大话语权,毕竟烂尾楼的后果谁也不堪承受。
在这里,监管机构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五证”分属不同的单位,哪一家都可以查处,哪一家也不必担责——不发证便没有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的利益也达到了最大化,可以选择性地执法,而且不必担心秋后算账。
因此,在当前各地类似的房地产乱象中,几乎没有一个因监管不力被问责的案例。就在这张灰色大网勾织成的利益链条中,利益方层层剥皮、各取所需,而承受风险和代价的只有一方——买房人。
如此说来,要想真正保证买房人的利益,就必须在有效监管上加强制度创新,明确监管不力的问责机制,真正吓阻前赴后继的违规开发商。例如,在拍卖土地前收取巨额保证金,如期交房后退还;“五证”发放与流程监管明确到一个综合部门等。其实,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买房人是否有安全感,那么,监管部门闭上的那只眼何时才能睁开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