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名女婴因一直食用圣元优博奶粉,身体出现性早熟特征,此事经报道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此前,受害儿童家长曾想把奶粉送检,却遭遇“检测无门”,一些质量监督检测机构都婉言拒绝了家长们的个人申请,而权威部门关于奶粉的检测指标中也没有激素这一项。(钱江晚报8月8日)
在三鹿“毒奶粉”事件发生即将迎来两周年时,奶粉和婴儿两个关键词再次震颤国人心弦,中国婴儿的生存何等艰难!三聚氰胺换成了性激素,肾结石换成了性早熟,就连事件的开端都极其相似:不同地区婴儿因食用同一品牌奶粉发病,工商、质检部门百般推诿,媒体初期只进行“不点名”报道,相关企业试图私了……
除了武汉的3名女婴,江西省奉新县10个月女婴、山东省临沂市8个月女婴也出现早熟症状,另有广东湛江3个月男婴雌激素检测超标——他们均自出生就喝所涉品牌奶粉。武汉市儿童医院的姚辉教授称:“从上个星期到现在,有4个女婴性早熟的病例,以前的没有统计过,一年下来估计有几十个。”
这些信息表示,病例散状多发,而且之前没有纳入专门统计。如果不是媒体报道,可能很多家长没有及时发现相关病症,并将其指向同一品牌的奶粉。这同两年前的情况十分相似,卫生部门和质检机构都不掌握情况,事件均发端于家长就医时的质疑,加入媒体不能及时介入,不堪想象事态又能发展到何等严重的程度。
食品行业爆出的种种丑闻,无不遵循类似的轨迹,即由病例多发入手,引发舆论巨大关注后,方能启动倒查程序。它反证出一个可怕的现实:我们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不出事,便没人管”。延伸到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很多案例都是由别国监管机构施压而引发企业大规模召回,才能福及本国消费者,很少出现由监管机构爆出的产品质量问题。
即便如此,如果事件爆发初期,病患家属的质疑能够得到监管机构的及时有效回应,也可以亡羊补牢,但遗憾的是,两年来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工商部门不负责产品质量检测,质监部门又不接受个人申请,而且检测项目不包括不应添加的有毒物质,这简直是拿生命当儿戏的黑色幽默——难道平时让企业主动付钱给质检机构,查一查自己有没有添加有毒物质?
当前我国质检体系最为吊诡之处即在于此——为消费者保驾护航的质监部门,却不接受消费者的检测要求,真不知道纳税人养其何用!除了装装样子的定期抽检,除了盈利性的第三方商业检测,真正为普通消费者安全负责的可能性几近于零——有几家企业会自投罗网,去添加检测项目内的违禁品呢?须知,未纳入检测范围的有毒物质,危害必远大于常规监测的违禁物。
其实,激素恐怕早就不是我们餐桌上的稀罕物。没有底线的唯利是图,是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尤其体现在产业链的顶端。既然为了快速获取暴利,饲养机构可以让一只鸡短期长出六个鸡翅,那么不良奶农为了多产奶而给奶牛注射激素也是可以想象的。问题的关键是,在进入消费者嘴里前的各个流通环节,为什么每一次堵住危险的机会都被错失,直至危机大规模爆发。想到监管体系的种种怪象,这似乎也不难理解了。
至今,尚没有一家公权力机构正式宣布介入调查,当地疾控中心及卫生厅仍在保持谨慎和低调,检测结果迟迟呼之不出,欲哭无泪的家长甚至不知道该去找谁。我们不知道,如果大面积发生类似投诉,家长们是否依然无法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相关部门是否会以病态维稳的逻辑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只知道,这是一个悲剧的轮回,是到了惊醒的时候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