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他一个人扛
(2009-09-04 21:17:00)
“他朴实的象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二十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路的尽头还有路”。这是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四川乡邮员王顺友的颁奖词。太原的王收秋,甚至连一匹马都没有。
我们被感动了。词典解释,感动就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我们都同情王收秋,可几乎没有人向慕他,愿意忍受每天一次的披星戴月和跋山涉水。我们往往是这样,对这种潜意识普遍认为“傻”和“”的人唏嘘赞叹不已,可将这个“活化石”欣赏一阵,也就渐渐忘却了。可他还在山里走着,因此一走就是25年。
只是关注他的事迹,却忽视了自身的不理解,紧接着就是不作为,实际上与无动于衷区别不大。正因为做着与时代特征似乎不相符合的事,在这个时代才显得如此特立独行。这个43岁的男人,身上承载的一样不比我们少。房子、车子可以没有,可女儿想要个MP3,怎么张口拒绝?仅186元的MP3,父亲如何面对女儿的期盼?走在路上的,不是他一个人,是一个家庭。我们无法想象,两个孩子如何看待见不着面的父亲,83岁的母亲又是如何心疼自己的小儿子。母亲能做的,只是每天中午站在楼顶上拄着拐棍张望。
王收秋身上每天背的只是邮件吗?《万国邮政公约》承诺:各成员国应使其所有用户都能享受普遍的邮政服务,即以可负担得起的价格,在领土的每一个角落提供经常、优质的基本邮政业务。市场经济下,民营快递公司绝不会承揽这种亏本的买卖,只能由国家邮政局承担。最终,这副“普遍邮政服务”的担子就压在了他的身上。在路上,在村里,他都代表政府送去普遍社会福利,践行者国家对每一个公民无差别的服务承诺。
这么重的担子,他一个人扛。他几乎不敢休息,甚至不敢生病,几天堆积起来的邮件像座小山,更压得喘不过气。作为最底层的劳务工,他没有抱怨,就像20多年前一样珍惜这份“给国家干”的工作。他不是没想过放弃,可就是“舍不得”,这是唯一的答案。看到朋友们挖煤后买房买车的成功,他只是笑笑,那不是他的生活。他的成功,就是25年寂寞的坚持,25年在山路走着。
他一定是快乐的,这有时比挣钱重要。送去一封封家信时,送去一张张录取通知书时,笑容挂在脸上,温暖留在心里。谁又能说他寂寞呢?多少人离不开他,他不是一个人。
局书记曾陪他上山走过,领导又刚给他买了两双球鞋,局里、所里的各种荣誉都给了他,王收秋很知足。只是,走了25年还没有“转正”,这不知是谁的悲哀。也许有一个人转正,就应该是他,起码到医院看胃病和治疗脊椎偏移时能够用上医保。
寂寞时,人们离他很远;关注时,也许人们仍然离他很远。他也许不想被人“施舍”MP5,也许不想背着“名人”的光环,到处讲事迹、作报告、“被学习”,他只想背着行囊快乐工作。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公道地解决他的后顾之忧,让他继续快乐下去,不是吗?
普遍服务的特殊代价,不应由他一个人承担。 (发表于9月4日,见报有删节)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