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老板包机进京购豪宅”调查
11月30日,一条新闻迅速窜上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山西运城53名煤老板包机进京购别墅。又是煤老板,又是一掷千金,引起了全国舆论的高度关注。
记者经过几日调查发现,这则新闻的出炉,实际上是一家房地产中介网站炒作的结果,部分细节根本经不起推敲。
骂声一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此条新闻评论中,点击率较高的一条回帖。全国各地的网友都纷纷谴责煤老板的可恨之处,将其作为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的最好讽刺。当日上午,新浪、腾讯等网站上,这条新闻得到网友的大量跟帖,成为继“煤老板团购悍马”之后又一条饱受争议的新闻。
连日来,本报热线也接到不少读者的询问电话,“这些煤老板为什么不多做一些慈善,而要如此张扬地去炫富呢?”同时也有人质疑当事人的动机,“就是有钱,现在到了买房的时候了吗?平日低调的煤老板为何突然集体出动?”
煤老板 大学教授 包机
团购
“我们是个小机场,几年来从未有过包机。”运城机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明确告诉记者,所谓包机,是指特定的时间、航线和乘客,需要提前进行协商。可以肯定的是,11月从未有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包机从运城机场飞出,而且通常情况下包机服务不对个人。而所谓购房团中的一名成员也告诉记者,除了他们53人,飞机上还有其他乘客,应该不能说是包机。
在运城农业银行工作的樊先生告诉记者,运城算是山西藏煤较少的地区,除了河津地区,其它县区很少有煤,更不用说是一掷千金的煤老板了。他同时表示,运城市只有运城学院一所大学,升为本科也是近几年的事,不可能有多少大学教授,而且“就是大学教授也买不起几百万的别墅”。购房团成员之一的尚先生也称,这些人均是非公有制企业家协会会员,多数人他都认识,但没有发现有从事煤炭行业的,更不知道还有教授。
几位购房团成员均向记者表示,只是趁此机会想去北京看看房,严格地说不能称为“购房团”,而是“看房团”。太原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负责人称,通常意义上讲,购房团是多人去一家开放商团购楼盘,而不是指漫无目的的去考察。
机场等候的记者
11月28日,运城金鑫大酒店,一场名为2008北京名盘山西运城推介会在此在举行,由北京房龙网与运城市非公有制企业家协会共同举办。29日,由房龙网组织的山西购房飞机团一行53人飞赴北京。
会上,房龙网总裁说:“明天我们组织了山西运城企业家购房团50多人到北京,在首都机场我们会接受20多家媒体采访,还有同行业的关注。我们相信我们这次合作能取得圆满成功,能有一个良好的开始。”运城市企业家协会孙新荣说:“大家到现场,看看真实的楼盘,如果有合适的,该买就买,该签一向意向就签意向。”会上,北京几家高档楼盘的开发商代表,就自己的销售项目进行了推介。
11月29日中午,53名购房团成员刚出机场,就“意外地”参加了一次隆重的欢迎仪式,手捧鲜花、合影留念。电视台、报社等20多家主流媒体对他们进行了集中采访。11月30日,京华时报、新京报等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腾讯、新浪等网站迅速转载。截至目前,腾讯网的评论已超过11000条。
“我们山西人买房,素以出手阔绰著称,常整栋购买我们本地市中心的公寓、商铺,而且都是一次性付清,拥有雄厚的购买力。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我们这次乘房龙网组织的购楼专机来北京,就是瞄准了价值300万元以上的豪华别墅。”这是房龙网网站对此事的报道。
“意向购买20余套,总金额上亿元”,这是房龙网就此次活动策划的标题。活动策划人马先生称,目前达成意向的有8000多万元。购房团成员尚先生称:“没有看到现场成交。”
异地营销
此次活动的策划人马经理称,“异地营销”是公司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在山西省GDP排名第二位的运城市,有着很大的消费潜力。与温州炒房团不同,山西人不是短期的低买高卖,而是倾向于长期投资,并看重将来房产带来的生活便利。因此,此次推出的都是具有升值潜力的高档公寓和别墅,企业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建材和化工领域。他介绍,此次购房团的单程机票由组织方负责。
一位购房团成员表示,自己本来是想找一块适合办街舞培训班的场地,以较为空旷的地下室为宜,或租或买皆可,然而发现此次看得都是几百万的别墅,与原来想象的并不相同。运城市非公有制企业家协会工作人员称,这次活动主要是房龙网炒作,与自身关系不大。
本报记者
评论:
谁为炒作埋单?
矿难——煤老板——炫富——封口费,人们总是习惯以此来瞩目山西,并在一次次惊讶中痛恨煤老板的冷血和骄奢。没有人在乎,这是否为山西的全貌,这个能源大省在孜孜贡献的同时又进行着怎样的转型努力。
人傻,钱多。煤老板成了一个符号化的形象——愚昧冷血、日进斗金、及时行乐。就连没有利益诉求的网友,都热衷于炮制一个个吸人眼球的故事。煤老板炫富女、煤老板网上招婿,无不迎来数万点击率。作为已被群体妖魔化的煤老板,只好连认领孤儿和慈善捐款时都低调的说:“不要报道我们了,名声不好。”事后证明,包括“煤老板团购悍马”在内的几则闹剧全部是假新闻。尽管如此,每有类似事件,总能引起公众在道德优越感中完成集体无意识的发泄。这一点,成为炒作的基础。
新闻是最好的广告。精于营销的商人普遍意识到这一点,各种炒作铺天盖地,以娱乐圈为甚。经过一次事件的所谓“策划”,通过媒体的报道、议论,哪怕是民众的批评和争议,都可以迅速吸引社会的关注,使自身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利益最大化。
作为“眼球经济”的一部分,商家的这种策略无可厚非,但公共媒体的推波助澜只能解释为利益合谋。深谙传播规律的主流媒体不可能缺乏起码的判断力,更不会听命于一家商业网站的调遣。在有媒体已对模仿新闻的软文广告开刀之时,这种行为只能遗憾地令人理解为对受众的辜负和不尊重,更会造成自身公信力的丧失。
众所周知,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内房地产市场骤然降温。一面是开放商坚挺房价要政策,一面是老百姓购买无力在观望。这则新闻,无疑最受房地产商欢迎——外地有钱人已开始抄底,房价将重拾升势。这则强心剂,早已是大家见怪不怪的惯用伎俩,丝毫无法挽回泡沫的破裂。在煤价暴跌的日子里,煤老板的日子恐怕不见得比开放商好过。
如果没有煤老板、包机、别墅、团购这些字眼,这条新闻还会受到如此关注吗?那么现在,谁又该为这种地域和行业性歧视下的商业炒作埋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