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子细论。---《闲居遣兴》王安石

(2023-12-03 10:48:38)
标签:

王安石

闲居遣兴

分类: 07文学:诗词楹联、散杂文等
  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子细论。---《闲居遣兴》王安石

闲居遣兴

王安石

惨惨秋阴绿树昏,荒城高处闭柴门。

愁消日月忘身世,静对溪山忆酒樽。

南去干戈何日解,东来馹骑此时奔。

 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子细论。

  

(形声。从马,日声。本义: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翻译 

秋天的天空阴暗,景色凄惨,昏黄的树叶飘零,荒城的门户紧闭。 

愁绪消解了时光,忘却了一生苦痛,静静面对溪水山色,独酌杯中酒。 

南下作战什么时候能够停止?东边来的使者马不停蹄地跑。 

谁来将天下安危的大事,用诗词书写的形式仔细的讨论研究?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文化氛围浓厚的书香世家,从小就喜爱读书,如果形容其过目不忘,似乎有点夸张,但他确实具有超凡的记忆力。

      他12岁时开始学习诗文创作,不仅才思敏捷,更是动笔如飞,周围的小伙伴都非常叹服。

       王安石13岁那年,祖父逝世,父亲丁忧从韶州返乡,他也随父回到了临川老家。在其后的三年中,他经常到不远的舅父家去。

       春天时山花烂漫,蜂蝶齐飞,风景十分优美。他和表兄弟们就在这样如画的自然环境中,一起读书作文,意气风发,希望将来长大可以博取功名,实现人生梦想。

      在舅父家中,他还见到了当地神童方仲永,从对方的遭遇中,他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后来为此还写了一篇著名的散文《伤仲永》。  此时王安石虽然还是一位少年,但已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心。


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子细论。---《闲居遣兴》王安石

    下面介绍王安石《闲居遣兴》,这首七律开篇就写景如画,尾联更显不凡气概。

 惨惨秋阴绿树昏,荒城高处闭柴门。

愁消日月忘身世,静对溪山忆酒樽。

南去干戈何日解,东来驿骑此时奔。

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仔细论。

         这是王安石在北宋景祐二年写的一首诗,这一年诗人15岁,正跟着父亲王益在老家临川服丧。在临川呆了两年多,小才子早已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平时除了与表兄弟们在一起读书学习,他还经常独自闲逛。

      春去秋来,草木凋零,王安石有一次在秋日的傍晚,散步在户外的荒野中。夕阳西坠,天色渐暗,惨惨秋阴、昏昏绿树,描绘了眼前之景;荒城高处、柴门紧闭,展现出远处的画面。首联写景,也构筑了一种凄迷的氛围,为下面的抒情打下伏笔。

       诗人虽然年纪不大,却经常与父亲走南闯北,也算是见多识广。如今因为守孝而不得不呆在小村庄里,就像一只雄鹰被困在樊笼,心情焦躁,他急切地期待着早日结束这种愁闷的生活。

       颔联就表达出诗人的这种惆怅心境,日复一日,每天都很单调乏味,经常从早到晚足不出户,甚至都忘记身世与日期。

偶尔来到竹林清溪,也是痴痴地看着水面中的倒影默默地在思考。即使有人与其同行,也不知他在想啥。

      按说十几岁的娃还不太懂事,甚至应该非常贪玩,哪里还会考虑什么国事家事。也许这就是诗人与凡人不同的地方,也与其受到的教育和经历有关。

    正如庄子所说,夏虫语冰、井蛙语海。估计就连与其朝夕相处过的表兄弟们,也无法懂得他的“古怪”言行。

那么这个小娃到底在思考什么?

       颈联就揭晓了答案。“南去干戈”,是指宋朝大军挥师南下,平定广南乱局;“东来驿骑”,是指驿骑快马加鞭地赶到京城,传报西北李元昊叛变之事。可见小才子耳闻目睹的事情实在是太多,而其他的小伙伴也许根本就不关心这些事情。

     最后两句彰显出诗人的开阔胸襟,王安石感叹朝廷一时缺少谋臣良将,竟然无人能谋划安边定远的良策。

    如此看来,大宋的边关不安定,诗人的内心也不平静。

 

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子细论。---《闲居遣兴》王安石

       诗人心系社稷与天下安危,从小就怀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而要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必须要刻苦读书。王安石不仅感悟到了,而且也同样地做得很好。

      纵览王安石的这首七律,写景如画,感情充沛,彰显了一位少年才子的豪情壮志。天空浩渺无边,诗人也盼望展翅高飞;江水缓缓流淌,才子心中却豪情满怀。

      第二年父亲丁忧结束,他就随其离开临川,去汴京听候新的任命,诗人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但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并积极促成熙河开边。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王安石全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