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泽生的<浅论锡东刀客的【西施赋】>

(2007-01-29 18:53:28)

浅论锡东刀客的【西施赋】
文/王泽生

西施,中国出名最早、影响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并以"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来形容之。故:"貂蝉拜月除董卓, 昭君出塞平大漠,贵妃醉酒嵬泪多,西施浣纱哭苎萝。春秋夫差霸诸侯,战国勾践谋复国。国难当头西施负,吴王宠爱夷光雏。天生丽质沉鱼时,俊俏身影范蠡逝。吴亡后,相传西施随范蠡驾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终。"。我所写的这段赋,远不及锡东刀客先生所写的【西施赋】上乘,因此仿佛李白读了崔灏写的《黄鹤楼》之后,遂停笔耳。刀客在开篇就说史:"吴越争霸,演绎春秋史话;诸侯逐鹿,拉开战国帷幕。笔法突兀雄奇,如同杜牧《阿房宫赋》开端:“六王毕,四海一”那样把人带如深远旷古的史卷之中。时吴越争战,越国败。忍辱报国,但恪守情人誓盟心怀大计,强作欢笑,深藏不露。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吴王荒误朝政,以致国势日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终击败吴国。越有西施,浣纱女,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刀客云:"蛾眉淡扫,粉颊轻匀。倾城倾国,举世无双。"。河边浣纱,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他显得更加美丽,鱼儿看见她的倒影,看得发呆,忘记了游水,以至渐渐地沉到河底。刀客云:"浣纱曼妙,羞杀鱼儿潜江"。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西施(生卒年不详),名夷光,又称先施或西子。春秋末叶越国山阴(今浙江诸暨南)人。世居诸暨苎萝山(亦名罗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卖柴,母浣纱。那么,西施是浣纱女之说可信,刀客云:"苎萝山秀,孕育江南灵气"。关于西施故里,有另外一种说法:真正的西施故里是在萧山临浦镇。古浦阳江有"上诸暨"、"下诸暨",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秦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两部分,西汉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沿用至今。西施故里在今萧山县,属诸暨县故地,所以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历史上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自古,临浦镇归萧山和诸暨两地共同管辖。尤其是镇上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之说。再如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当时籍贯越州(绍兴)永兴人,永兴即萧山。萧山解放以前一直隶属于绍兴,后改属杭州。现就有许多书籍说贺知章是杭州人了。从事实上讲贺知章是萧山人,当然也是杭州人。但从文化这个角度上讲说他是绍兴人更加合适。因此关于西施故里的考辨也就可以解释。西施是诸暨人,也是临浦人,只是当时的临浦属诸暨管辖。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刀客云:“慧质天成,美若天仙”。她的名声,与吴越春秋、与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复仇联系在一起。伍子胥忠贞被谗、伯嚭(pǐ)奸佞亡国,与“女色祸水”的信条联系在一起;与巾帼报国、与红颜薄命、与浣女范郎的悲喜姻缘联系在一起;与“西子捧心”、“东施效颦”、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联系在一起...比起其它"美女"来,它身上负载着更多的历史文化负荷。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正若刀客所云:"捂心蹙眉,引来东施效颦,成千古笑柄"。嘉兴的西施,简直美的叫历史会产生一系列的词汇:西施滩、炒西施舌、东施效颦、西施咏、沉鱼、西施浣纱石、丑妇效颦、西施浣纱等等。于是,刀客曰:"素面自然,可与皓月争辉;淡施脂粉,顿令桃李失色。窈窕之态,如春风拂柳,婀娜之身,如绿荷初绽。"。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淅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这就是所谓的成语典故"卧薪尝胆"的来历。)。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句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故刀客云:"国难深重,香肩勇负复国大计;忍辱负重,纤腰甘承吴王之欢。珠辉玉映,偕郑旦同赴吴宫;柔情侠骨,别范蠡而投夫差。"。因为西施事前与越国上大夫范蠡在浣纱溪邂逅,一见钟情。但,因吴越相争而有情人难成眷属。历史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西施在经历复仇计划(吴被灭)后,又与范蠡团圆,泛舟五湖,不知所踪。绝大多数都这样认定的。而作者偏偏没有具体交代,仅以一句"美人一去不复返"来结,难道所指的是"别范蠡而投夫差"吗?其间妙处读者要仔细回味,如此所设空白即为悬念,是高超的裁减手法。而历史背景里的具体原由在于: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屯兵加紧练武;二屯田发展农业;三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越国经历十年生聚而强盛,吴国经历十年奢靡而空虚。因此,勾践乘虚而入出兵,灭吴而复国报仇。西施功不可没,其作用在于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麻痹了夫差,为越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后人为纪念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 年)著名诗人李商隐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中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 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今天,在西施由越入吴的路线上,南自诸暨,北迄苏州,所在均有西施遗迹。诸暨苎萝山麓、浣纱江畔尚存浣纱石、浣纱亭、西施滩、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