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长篇小说《活着》节选批读
(2010-12-14 08:09:03)
标签:
余华凤霞《活着》人生苦难自己文化 |
分类: 闲谈小文 |
说明:此文发表在《新作文高中作文指南》2010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余华,男,1960年生于山东高唐。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著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其中《活着》曾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入选台湾《中国时报》10部好书、香港《博益》15本好书、“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后被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获1994年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选段导读:
……为何哭泣,如今我不应忧伤,为何叹息,朋友不能重相见?为何悲痛,亲人去世已多年。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正是这首脍炙人口的美国民歌,让作家余华下定决心写小说《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如果说父亲因“我”输光家产而一命归天是“我”人生轨迹发生戏剧性转折的开始,那么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才是“我”成为一个普通人之后,体验到的真正的“生活”。母亲、儿子、爱妻、女儿、女婿,这些至亲之人曾经是“我”对生活尚抱有希望的依凭,但他们的相继亡故,却又一次次让“我”跌落到冰冷的谷底,即便是“我”唯一的外孙都没有逃脱死神的眷顾。苦难似乎是覆压在“我”身上的魔咒,始终桎梏着“我”在人世挪移的每一步。但,接踵而至的苦难也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活着”有它超越岁月与死亡的更深刻的意义。那就是“活着”的态度。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在序言中,这样表达他当初之所以写《活着》的初衷。这句话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尽管我们不可能像福贵一样,经受如此凄惨至极的人生,但我们必定会面临人生路上许多看似无法承受的不幸与打击,试着接受苦难并勇敢而积极地面对苦难,才是我们的心灵走向成熟的精神之路。
《活着》借用一位老人对自己身世的诉说,道出了挣扎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时代沉浮与社会变革中的普遍生存状态,与《秦腔》相类似,它也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叙事手法,但《秦腔》中的引生仅仅是“清风街”人事的旁观者,而福贵既担当了家庭苦难的叙述者,又是小说的主人公。双重身份的设定,让我们在阅读《活着》时,或许能读出更多的“自己”。
选段精批: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以自然环境中的“雪”渲染凤霞死时的凄凉氛围,使环境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呼应,这是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解释“走不进去”的原因:“我”的一双儿女都死在同一间屋里。这样不仅勾起了对有庆的怀念,更表明凤霞的死给“我”带来了又一次无情的打击。)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
写作提示:
1、情景交融是选文最大的特色。在描写凤霞死后一家人的悲伤时,并没有就情感而写情感,这样反而会显得贫乏和苍白,而是处处依托人物情感的变化,融入“风”与“雪”这些能够渲染悲凉氛围的环境描写,让人物的情感在环境的映衬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此外,还注意到时空变化对“雪”的影响,由下雪至雪花、雪珠、再到雪停,时序上完成一个自足的循环的同时,凤霞难产而死这件事也告一段落。
2、要学会通过语言、动作及心理等表现手法,表现不同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思想情感。人物性别、经历、性格等因素都会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所以,我们在刻画人物时,不可千人一面,要不断地在生活中观察和体会。
3、选文中多次提到有庆的死及“雪”的变化,这说明,前后照应并不单单存在于我们所熟知的整体段落结构上,具体到段与段,句与句,乃至词与词,都有可能用照应的手法连结起来。且照应的具体方法也有很多,比如时间上、空间上、人物上、心理上、物体上,等等,所以,不要固守一种,根据写作情况的不同,选用合适的照应方法,往往让你的文章更显谨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