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节选批读
(2010-12-01 02:45:29)
标签:
贾平凹清风街宋体《秦腔》gb2312文化 |
分类: 闲谈小文 |
说明:此文发表在《新作文高中作文指南》2010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贾平凹(wā),男,原名贾平娃,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誉为“鬼才”。1952年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美文》杂志主编。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高兴》等,获多项国内外文学大奖。2006年,贾平凹凭借《秦腔》获得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2008年,又荣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选段导读:
当我雄心勃勃在2003年的春天动笔之前,我奠祭了棣花街上近十年二十年的亡人,也为棣花街上未亡的人把一杯酒洒在地上,从此我书房当庭摆放的那一个巨大的汉罐里,日日燃香,香烟袅袅,如一根线端端冲上屋顶。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该赞歌现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花街的父老乡亲庆幸还是为他们悲哀。
节选部分的叙述便是由引生道来……
选段精批:
夏天义要了那个鸟巢并不去烧饭用,他想到了我的那棵树,要把鸟巢系在树上招鸟儿来哩。他捧着鸟巢走到小河边的桥头,那里是我和哑巴约等的地方,但那天我去得晚,哑巴也恰巧去得晚,夏天义以为哑巴累了贪懒觉,又以为我忙自家地里事,他就独自先往七里沟了。
这件事,夏天义没有像几十年前在河堤上和狼斗打后立即告诉了人,他是在二十天后才说给了我和哑巴。(几十年前是“立即告诉了人”,如今“在二十天后”才告诉两个人——我和哑巴,前后对比,更显夏天义力不从心之颓态。)我是半信半疑,信的是夏天义从来不说诓话,他把这件事当成他一生很羞愧的事,所以在二十天后才说给了我们;疑的是如今哪儿还有狼呢,我和哑巴曾三次半夜里到七里沟,走遍了每一个崖脚,每一丛梢林,都没见到过狼。(“我”的叙述是对夏天义遇到狼这件事真实性的质疑,但,既然夏天义“从来不说诳话”,那就只能有一种解释,即夏天义所叙述的一切仅仅是他的幻觉而已。可是,他为什么会将幻觉信以为真呢?是对过去的一种怀恋,还是对现实的某种失望……)但我现在回想,那一天我和哑巴迟去了七里沟,来运首先叫着跑到了夏天义身边,夏天义是直戳戳地站着,脸色苍白,五官僵硬得像是木刻的。我说:“天义伯,你来得早?”他没有回答,也没有看我。我说:“你咋了,伯!”将他一拉,他一下子倒在地上,像是倒了一捆柴。他说:“我的腿呢,腿呢?”我捏着他的腿,他没感觉。等缓过了一会神,夏天义说他头晕,我们扶他进木棚歇下,我看见了他的裤裆是湿的,而且一股臊味。
我和哑巴都以为夏天义是真病了,也不往别处想,到了中午,夏天义从木棚里出来,却变成了另一个模样。他是突然地吼了三声,对面崖畔上的岩鸡子起飞了三只,吓得我打了个哆嗦。我疑惑地看着他,他给我招手,要我和哑巴过去同他扳手腕。我一搭手,他便把我的手按倒了,而且使劲握我,我感觉骨头都要被握碎了,他还不丢手。哑巴的力气大,两人相持了两分钟,但最后还是他将哑巴的手按倒了(夏天义企图用掰手腕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依然健壮。这属于间接描写的方式,比直接描写更含蓄,意味更浓)……
写作提示:
1、引生(“我”)作为叙述人,既讲述了他看到的部分,比如,夏天义被“吓呆”以及夏天义要我和哑巴跟他掰手腕的情节,也转述了他没有看到的部分,比如夏天义独自到七里沟“碰到狼”的情景。所以我们在选取第一人称“我”来写作时,不仅要学会成为“戏中人”,而且要学会从“戏”里跳出来,描述那些“我”所见不到的情景。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充实文章的内容含量。
2、幻觉描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描写,也是心理描写的一个更高层次,它往往是对人物某种情绪情感的放大,若能在适当的时候引入幻觉,则会对人物心理发展过程起到渲染强化的作用。但不宜使用过多过频,而且是在人物的情绪情感达到很强烈的程度时才可以用。选段中,正因为夏天义对土地的深挚感情与自己年迈体弱、不为人所理解的现实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他却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内心的纠结无处释放,才产生了幻觉。
3、文章不管怎么写,时时刻刻都要为思想主题服务,这是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道理。选文中可以看到,夏天义的一举手一投足,乃至对我和哑巴的描写都是紧紧围绕夏天义的内心矛盾展开的。所以说在一个目的的统领下,方法尽可以多样化,当然,方法的运用不必刻意求之,多读、多写、多练、多改,自然会“下笔如有神”。
4、贾平凹的语言也颇有特色,如同我们平时的“说话”,很自然,甚至很“俗”,但在“俗”中却有灵动的气韵,一般没有定语修饰,直接道来。这其实是语言的本来状态,深得中国古典语言的精妙(其中也融合了方言俗语俚语等)。同学们若想在语言方面有一个更高的提升,建议多读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