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考报名。尽管招办有各种规定。但是,我的朋友,一个所谓的成都“二类中学”的朋友,终于遇到郁闷的事情。
他们很优秀的学生,高一时,在某年某月,在他们学校,成都市的调研考试后,被某国家级重点中学以“转学”名义,一下子转到成都西郊新校区。
据说,当时温江一所中学有一个尖子班(教委明令规定不准开办的哈......)有一半人“被转学”。他们校长据说到某某处静坐一周(我无证据证明有,也无证据证明无此事,也许夸大了,那可是乌黑乌黑的乌纱帽啊!)。
领导答复说:以后高考两边算,你们就不要去管了(还不是高考指标考核惹的祸!),此事暂时告了一个段落。
这哪里是搞教育呢?明明在搞高考升学数字游戏嘛。
这不,平安度过1.5年。高考报名了。那些学生左右为难了:我该在哪里呢?
招办说,户籍所在地啊。
实际上,是在本省的学籍所在学校。他们学籍在A校啊,根本没转出到B校。学生们和家长都慌了,找了各部门。开始,各部门都说,学籍在那儿就在哪儿报。还说,学籍和你身份证号是捆绑的,是唯一的,独此一号,别无它!
可是,B学校的老师开始也说,没办法了,看着办吧。过了两天,他们态度变得非常坚定,不容置疑,难以置信,正告学生:就在B校报,你要去A校报,那你就回去!没有学籍号,我们给你弄一个!!!这样,有的学生就有两个学籍号了。听说过双重国籍,这下好了,有双重学籍了!
我很佩服这样的创新。
可怜的学籍管理规定,就只是乌龟屁股朝上----上面有“龟腚”!
可怜的是我那朋友,开始坚信规则,经过层层上报,调动一切关系,后来动摇了,再后来,没劲儿了,最后关系和领导都说:
人家校长做局长了,估计、可能和也许是局长大人的意思,我们尽点上报的义务则可,不管其余了。呜呼!
要清者,先自清,看来还是真理。
我为朋友的遭遇感到愤怒,也为朋友感到委屈:
高考生源大战原来从招生到高考报名都没有息过火。
你要真能干,就自己培养嘛。
我突然想起安慰一下朋友:历史客观地发生了,历史又是人写的,这些也写不进中国高考里面去,因为“好多历史都没法写出来的”!
不要怄气,怄气伤身体,伤心。
尤其是,不要以为你在历史上有何作用和作为。
说不定有一天你会“临时性”的“被规定”了,你还不晓得你光辉灿烂的历史被谁改写了!
朋友无语。
从此多日无音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