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青年人大都轻视体力劳动

标签:
体力劳动 |
分类: 人生感悟 |

某市中心的广场边上供游人休息的长条椅上坐着一对青年男女,边磕瓜子,边亲热,椅子前面和下面有许多垃圾及瓜子皮。一位女清洁工清扫广场走到这里,说:“二位,不好意思,麻烦你们让一下,我扫干净了你们再坐。”
男生斜了清洁工一眼,说:“你就一个打扫卫生的,凭什么让我挪地方?”
那位打扮漂亮的女孩向清洁工吐了一颗瓜子皮,说:“离我们远点,别脏了我们的眼睛。”
女清洁工的脸色通红,她什么也没说,只好离去了。那一对青年男女依然在那里吐瓜子壳。
“劳动最光荣”这句曾经风华一时的口号,如今竟然被青年人鄙视了。上一世纪50年代,人们都为自己能从事劳动而自豪。那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劳动最光荣。”这也是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代,所贯穿于中国全社会的思想观念。
如今,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厌恶体力劳动。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会告诫学生:如果不努力学习,将来只能当工人、当农民或者只能从事最底层的体力劳动,买不起房、找不到老婆。
劳动者变成了“最丢人”的职业,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现实对人生价值观取向的倒退。由于体力劳动者是社会的最底层,“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工农是国家主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劳动者失去了一切光环。家长们不期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变成劳动者,学校不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成为劳动者。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就业岗位也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让更多人对“劳动者”一词感到寒心。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几乎被所有人认可为真理。

人们厌恶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辛苦程度高,收入低是相关的,导致许多人产生了对劳动的厌恶感。体力劳动虽然可以锻炼人的机体,但劳动者在付出体力的过程中并不会感受到生理上的快感,只能体会到机体劳累的痛苦,这是人们对体力劳动厌恶的最主要的原因。
体力劳动大都属于一种简单劳动,直接创造的社会价值相对较低,处于社会价值链的末端,社会管理者对体力劳动者并不重视,影响了整个社会对体力劳动的评价。相反,上世纪50年代,人们非常尊重体力劳动者,连国家主席刘少奇都与掏粪工时传祥交朋友,那时社会非常尊重体力劳动者。
人们对体力劳动的社会评价较低的直接原因是劳动者的收入太低,贫困人口中大都是体力劳动者,这是造成体力劳动者社会地位较低的重要原因。笔者曾经向居住地的环卫工人调查,他们每月收入仅1800元,却没有其他福利。他们每天辛苦劳动十个小时,与在各种娱乐场所里和饭店里消费的白领阶层呈现着极大的反差,并被许多人冷淡,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对体力劳动者的忽视。
笔者看过一个电视剧,剧中有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被学校要求请她的家长到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介绍经验。原计划参加会议的爸爸遇到意外事情,无法及时赶到会场。女孩就给在环卫处开垃圾车的妈妈打电话,让她参加家长会。当女孩的妈妈穿着工作服赶到学校的时候,却被女孩拒绝带妈妈进会场。女孩担心身穿环卫工装的妈妈参加家长会给自己丢脸。这个故事情节告诉人们:鄙视劳动者的情结,在少年儿童的心里已经有了基础。
过去全社会都主张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农是国家的主人。改革开放以后,工农的社会地位却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变化与整个社会歧视劳动者有关。工人下岗,农民种地不挣钱,曾经的国家主人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又如何能让社会尊重呢。
眼下青少年一代几乎都不热爱劳动,甚至连起码的劳动品质都不具备。很多家长不让孩子们劳动,只要求孩子把书读好,将来能上大学。家长不仅反对学生劳动,学校也不组织学生劳动,甚至连学生应该力所能及的劳动也不让他们做。家庭里不让孩子劳动,小学没人教劳动,中学没时间进行劳动教育,大学根本不安排学生劳动,导致了整个社会歧视劳动者。
目前,青年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大都选择非体力劳动。我国的公务员考试竞争十分激烈,率极低,但许多大学生毕业生、硕士、博士都拼命在公务员考试的独木桥上冲锋陷阵。尽管他们明明知成功率极低,但大部分应试人员都有一种“不到黄河不死心,到了黄河也不死心”的精神拼死冲击。他们的求职观念是,只要能坐办公室就行。就是坐在家里啃老也不去做工。此时,求职者骨子里彰显出来的意识就是“劳动最丢人”,“死也要做白领”。现实社会中的错误职业价值取向让年轻一代及家长都认为劳动者没前途,人们不愿意选择体力劳动。

笔者认识的一位女博士,学成之后,一直找不到工作,经过若干次公务员考试也没有成功。直到36岁那年,不得以在北京找到一家公司就职业,此时,她仍然是独身。其实,她的父母就是普通的工人,收入虽然不高,也把女儿培养成材。但女儿却认为父母的工作不体面,一直坚持到最后,不得以去了一家公司做文员。
体力劳动者受到普遍的社会歧视,在整体社会歧视体力劳动的同时,又出现了收入低被歧视,收入高又被仇视的矛盾现象。歧视低收入导致公众普遍不认同体力劳动者,然而仇富的心态一旦与歧视贫穷结合起来,就会造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激化社会矛盾,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目前我国的许多社会矛盾就与歧视贫穷和仇恨富人相关,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很可能会激化更多的矛盾。其实,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劳动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社会上出现了歧视体力劳动观念的时候,就是社会发展史观的倒退。
目前我国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贫穷一极的主要是体力劳动者。劳动者如果能够体面的劳动并获得合理的报酬,才可以被社会所重视。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管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应该得到合理的价值体现,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同等重视。我国在几十年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因城乡差别、脑体差别、分配差别的影响,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致使人们对劳动者的态度及认识错位。全社会缺乏劳动者光荣的实质性教育,加剧了歧视劳动者的现象,这是问题的根本。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维持社会发展的所有物质,都需要靠劳动创造。以勤劳著称的中华民族,依靠一代代人勤恳的劳动,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导致一部分人对劳动的认识出现了一些误区。致使不劳而获、好逸恶劳、坐享其成的不良社会风气得以蔓延,既不利于青年人成长,也不利于社会职业结构的优化,值得全社会警惕。
在社会发展中,劳动有分工,工种有差别,职位有高低,但人格无贵贱。当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对淘粪工人时传祥说:“我当国家主席,你淘大粪,都是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一种劳动平等观!国家主席是劳动者,淘粪工人也是劳动者,因而,时传祥成为中国工人史上第一位淘粪工人的全国劳动模范。
今天,我们应该重新提倡尊重劳动者,因为他们生产在社会财富创造的第一线。科学家固然可敬,劳动者同样可亲。一位伟人曾说:“劳动人民虽然脚上沾满了牛粪,却是最干净的。”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只要是劳动,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就是光荣的,就应当受到尊重。
我们要重建“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把它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传承下来。中华民族只有“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才能赢得光辉的未来。才能推动我们国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前一篇:儿女双全化孤魂无人送终驾青烟
后一篇:厕所标识导致男人入女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