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方曲艺

(2006-01-14 13:54:34)
分类: 戏剧
天下午,电视台要为春节录一台地方曲艺的节目,主讲人是沈老师,所以,我也过去一起拍照。
现在对于地方艺术也渐渐重视起来了,今天过去看了一下,发现许多都是我所不知道的。其实地方曲艺也挺有意思的,东北有二人转,凤阳有花鼓,北京有唱大鼓……
今天来的都是地方艺人,有的是祖传手艺术,有的是半道出家,纷杂不一。据说现在温州民间的曲艺还有九种,我只拍了六种过来。有许多门类现在会的人已经很少,也许再过得几年,就没有人传下来了。

http://bbs.jjwxc.net/upload/200601/14/14-7c33e28.jpg


这种叫卖技,传说是汉光武刘秀逃难时以此为生,后在民间流传下来。这自然是民间传说罢了。现在在平阳一带来流行着。卖技的时间,一般是在正月初一至初五,有些只在初一至初三。一般沿街挨户而走,有人请进来,就唱一段祝福歌,有规定套词,也有随机编辞,前面一个是主唱,后面两个是帮腔,一般是在第二句之后,进行和声配唱。唱完之后,主家会拿出一些年糕之类的年货送给他们,最后一个是挑担人,年糕之类的就放在里面。卖技的时间、范围都有限,所以一般都是业余艺人,在逢年过节时,给大家助助兴,也添点收入。


http://bbs.jjwxc.net/upload/200601/14/14-2f88a7a.jpg

这种叫莲花,表演者是两姐妹,也是祖传世家的表演。

莲花和道情比较象,应该也是从道情一路发展过来的。据说道情原是南宋时,北方的文人流落江湖,编故事说唱而来。道情是一人手执鼓板表演,而莲花则是两人表演,增加了一人表演三弦,这样就增中了两人之间的类似相声或者对唱似的互动,增加趣味性。莲花之名,则是在两人说唱时,有一种形式是唱几句之后就一齐添一点“哩啦发”“莲花落”之类的和声,而得名的。


http://bbs.jjwxc.net/upload/200601/14/14-bd9a847.jpg

这种是浙南地区最为流行的曲艺——鼓词

其他几种曲艺,都有式微的现象,但是鼓词却仍是极为红火,在浙南民间的流行之盛,有近乎东北的二人转。鼓词的唱本最多,艺人最多,受众最多。各村居逢年过节,老人们生日喜庆,甚至民间的各种庙会,都要请鼓词艺人来演唱。鼓词有连续剧、VCD碟片、录音带,甚至有音像专卖店,音像制品专销在海外的温州人,据说销量很大。

温州的地方方言极有特色,甚至连各县都不一样。卖技以平阳话为主,莲花则是温州话夹杂着部份各县方言,而鼓词则一定要以瑞安城关话来唱才算正宗。鼓词的唱本最多,甚至许多地方戏都从鼓词中搬故事,而且近年来也经常有新编故事出来。

鼓词四样道具,琴、板、鼓、棒,表演者击手板,敲鼓拨琴连弹带唱,四样齐动,外加现编词儿,样样来得。


http://bbs.jjwxc.net/upload/200601/14/14-8a626f2.jpg

这种是花鼓,花鼓这种形式全国都有,区别只在于用各地方言演唱而已,花鼓一般在喜庆节假日还很有市场,这个打花鼓的小姑娘,应该也是表演世家的。


http://bbs.jjwxc.net/upload/200601/14/14-9de2b8d.jpg

这种叫渔鼓,渔鼓是用闽南方言唱的,原来是从福建一带传入,但是现在整个福建据说已经失传了。渔鼓这种形式现在在温州平阳还有,但是表演者也只有两三个了。现在的表演者,原来是一个群文干部,因为喜欢这种曲艺,也忧其后续无人,所以在中年以后才开始自己去学这种曲艺的,呵呵,很难得的。

PS:他的表演太投入了,结果我每次拍到他的时候,拍出来总是闭眼的镜头,没办法了,只好用这张吧!


http://bbs.jjwxc.net/upload/200601/14/14-5593ce6.jpg

这种叫龙船,是不是算得道具最隆重的一种呢,呵呵!

简直是扛个庙台来演唱了。

龙船也是民间曲艺的一种,和民间信仰有些联系。他这个供的是陈十四,也就是欲称的临水夫人,温州民间的娘娘庙,天妃庙供的都是她。浙南地区信仰陈十四,有点类似于福建信妈祖。

龙船艺人扛着神庙走四方,老百姓、信徒请到家里,然后点上香烛,开始喝龙船,唱完之后再供上香烛,然后收一些供奉香火物品,嘿嘿,这不算是付的演唱会,只算供神的心意。这也是一种较为高段一点的卖唱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