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中国:几代学会穿衣吃饭?

(2012-05-17 16:41:35)
标签:

徽州

舌尖上的中国

欲望都市

穿衣吃饭

分类: 八、我思我在望先哲

    今天发现微和不微的博上,《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了话题,纪录片都多久没有成为大家的心赏了?果然难得。

    在第一集就恰好看到,即令是夜里要演到11点钟,连我素来定点即睡的妈妈都坚持看完,可见喜闻乐见的品格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已经深具。

    我觉得这片子好在无破只立,让我们素日里在微博世界里伤却和在新闻联播里无感的心引发了共鸣,否则,总是被灌输了“这个不好那个有害”、食品不安全阴影下的我们终究耐受力有限,负面的东西久而久之必然让人陷于麻木。

    有网友说看了这片子,爱上了别人的家乡。皆因每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片中食物的享有者,所以俱都有了一种在场的感觉。第一集里,两个劳作的农人刚出场,旁白说到湖北,我完全不知道他们是哪一种采摘人,家猪就脱口而出“莲藕”,因为他有在武汉生活的经历。味蕾被调动的感觉是油然而起的,正如那个有双胞胎女儿的摄影师说的话,大意是一个人从小被父母培养出了对于食物的喜好,这是作为中国人一种天生的身份信息。其实何止中国人呢,外国人也是如此,所以《欲望都市》里凯莉的男伴面对健康不菲的寿司宁可选择一块重油的汉堡;而当年那句“真正的美国口味我爱吃”的广告语是决然不会再次出现于中餐复潮的今天的;名为“大长今”的应时餐馆在我家楼下再也开不下去。今天我们只怀疑食材的安全性,但想必再没有年轻人仅以非中国口味作为追求时髦的注脚。

    对于不安全食品的恐慌,更让我们在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可以放放轻松,可以骋骋想象力,可以打开记忆的闸门。在我反感的各种网络时代词汇中,“吃货”也是其一,因为既不传神,也毫无美感,大约这个词只能和西塘小镇满街的臭豆腐或者肮脏的临街饭铺屋前筐子里泥腥的小龙虾画上连接符罢了。《舌尖》中所呈现的大多是仍顽强的保存了古朴风貌的村镇里传承已久的食物,其上凝结的是主妇或煮夫们看家的手艺和毫不取巧的工夫,影像虽然美不胜收,但说到底,也是在现代都市灯红酒绿的对比下显得越发寒素的吃法,吃这些,是古老沿袭的生活方式罢了,和“货”简直风马牛;若给现代都市里的这些“货”们吃了,白糟蹋了东西。不信,就去看看那些已经遭到开发的古镇,可否成为这样纪录片甄选的场景?刚去了西塘,印象格外深刻,那是当地人再也回不到过去的小镇,亦是城市旅人行将废弃的景点,三米之内,必有档口支着翻滚几多次炸制臭豆腐的油锅,档主和食客恐怕都不晓得他们提供和接受的都是些什么阿物。张楚曾经唱“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们,上苍保佑粮食顺利通过人们”。民风尚淳之地,人们吃不是为了打发时间填满嘴巴刺激味蕾,而只是为果腹罢,乡间和城市里的“吃饭”含义大不同,恰似纪录片中镜头面对的那些淳朴的主人公和看片子的观众大抵也不是同一群人,所以不可同日而语。

    片中的食物,大多不会多么让口舌惊艳,比如徽州的霉豆腐和臭鳜鱼,真吃的感觉要逊于看电视的通感,这才是吃的本来面目吧。吃是人生重大的要务,但绝不是万物须要以人的舌尖为尺度,老话说“三代学不会穿衣吃饭”,祖宗已经告诉我们什么该吃什么不该,该吃的东西怎么去吃,能给今人的“吃”立下这么多现成的规矩,这又岂是三代的功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看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