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课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2010-09-09 11:40:22)
标签:

鲁迅

教材

分类: 七、道听途说见闻事

    一早看到关于鲁迅文章撤离学生语文教材的讨论,我发现最近总是这样,知道什么事不是从新闻报道中知道的,而是从博客首页的专题里,因为最近刚琢磨了一点点和语文有关的事,又作为一个曾经的学生,自然也想看看自己对于这个好像不新却也正在风头上的话题有没有想法。

    前几天在看劳春燕的博客,这位1990年代的绍兴高考文科状元说到当年第一门语文就考砸了,只得了满分120分里的76分,待到与当年浙江省状元相逢在复旦新闻系,才知道对方的语文成绩仅仅比自己高2分。有意思的是这么多年来讲出的每一个状元及第的尖子生的成绩,文理通用的一般只说数学和英文的考分,纵然有说到语文的,也不大十分强调,用劳春燕自己的话讲,她一直不大喜欢语文,因为不像数理化一般有明确的答案,清清爽爽,再怎么努力也有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感觉。

    从读书的经验看,语文确实是个没有什么确定衡量标准的学科,这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缺乏可以依据的判断,所以不免导致你以为是蜜糖的别人可能以为是毒药的现象。考试就应该纯粹一点,近来层出不穷的剑走偏锋的甲骨文之类的考卷若学样的人多了很难不创造出新的投机中举方法,对更多的在考试体制下恪守的学子难说公平。一个语文教材的改变、一个高考作文的题目,其实只和教育者和为学的人有关,却总能牵涉到社会广大不相干的目光会聚并发表评论,而在其他的任何科目都没有这样的效应,这到底是语文天然的具有得到重视的品格呢还是说明语文已经到了是人就可以臧否指点的底线?

    有人悲愤的说鲁迅的名字必将很快被淡忘,因为鲁迅的声名如此之大并不是因为他的小说而是他的文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语文书中;也有人说其实换谁的文章都那么回事,再精彩的文章经语文老师一讲,经考试一考,兴趣全无,厌恶油然而生;还有人说很多人在多年以后,再次看到鲁迅、老舍、冰心、朱自清文字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回到当年的校园——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看到问题人人都能,虽然各有角度,可没有人能给出解决之道,所以每一次讨论也就不了了之,但这样的架势见多了,我就想,不给出解决之道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承认一代代人的思维总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那么就得承认今天再振振有词到了未来可能也全无用处,人们认为下一代的人格品行的塑造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学生时代的学习内容就理应由大人来进行精心的选择,一代代人都是如此顺延,也就是历史都是在历史的局限性下顺延的,这种发展本来也没有什么对错,因为对于更加久远悠长的历史长河来说,都是一瞬间。一种观点都不能驳斥同时代的另一种观点,那么又何谈对于历史人心的塑造影响力?

    鲁迅的文章我很喜欢,当年经常在家里朗读,课程要求背诵的章节我到现在也还能记得住,他的激愤和力度我不反感,他的文辞的华美我尤其喜欢,照我看,选他这么多文章、年年都选理由很充分,他多为时事所写,很多现代当代作家或者政治家也写世事,但和他一比,真是合该速朽。

    鲁迅的文章撤出教材之后留下的空白想必是由一些新生力量填补吧,新人的思想修为逊于先贤也不打紧,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我们若被先人看到,恐怕也是一群不肖子孙,但是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主人,所以才有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评论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皮特朱莉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