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峻的1945年——我看《功勋》
(2009-08-28 23:13:31)
标签:
功勋河南卫视《暗算》廖飞高桥浩杂谈 |
分类: 二、身为柳丝说云龙 |
看到了河南卫视《功勋》的大结局,在秋风渐起的夜晚将近10点钟,不得不打开电脑。
这个戏不是新戏,只应在06年的《暗算》之后吧,却一直没有很正式的播,或者播了,但我当年还没有关注过柳云龙,在2009年初的《血色迷雾》之前,卫视们也不流行这种同一部戏同时播映的方式,致使《功勋》在面世2年后才成为了今天的热播剧,失去了即时的效应。
但实际上,《功勋》的确是一部需要沉下来看的戏,我是柳迷,在今夜的大结局之前都没有雷打不动的坐在电视机前,每晚在常营公园散步之后回来通常已经演了半小时光景,因为连播4集,又总要到午夜,而我最近新定的生物钟在10点就要催眠,于是,只陆陆续续的看,有点怠慢。
《功勋》的背景有一点先天的怯怯,因为众所周知,苏俄人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总有些晦暗不明的影子,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从来都只有那句苏联红军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致命一击,在我的印象里,确实没有太多的文艺表现去彪炳这段历史。
就像河南卫视那个短信评剧里千篇一律的褒奖里显得有点触目的那一句说的“这个戏太离谱了”。这本身就是个匪夷所思的故事,但局中人捷普洛夫的一个解释就足够让你相信在戏文的世界里,这是一个足够坚实的存在,大意是“我们能够了解到他(高桥浩)的背景喜好之类一切东西,但我们找不到和他一模一样的人”,宏大的战争里总有些出人意表的事情发生,一般的情况可能像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写的那样,历史事件的决定权可能就在那一瞬间,那几秒钟,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的古典说法,但在一段中日苏三国演义的历史活剧里,怎么可能只按照常理出牌呢?所以尽管这个戏有诸多不合常理之处,也没有任何追究的心思了,到了最后的终篇,当苏俄人把真正的高桥浩当作最后一根稻草加在已经负重不堪勉力平衡的战争的天平上时,我发现自己平庸的见识和理解力都跟随着剧情而重新定位,也发现了这个戏在我每天都掠过的后两集中可能有更值得推敲和学习的部分。我本以为卓越用自己的重入彀中来换取到廖飞的狂奔脱险,结果廖飞根本就没奔;我以为廖飞会在非常高桥浩化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蜕变成“这一个”甚至让真正的高桥浩都丧失了自我,这种表现手段毫不鲜见,比如前几天重看的《林海雪原》里胡彪见栾平一场戏;我以为两个高桥浩会针尖对麦芒,结果人家用闪回交错化解掉我的太一般化的场景设计,廖飞竟能坦陈自己的身份,在敌酋的面前。
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谁都是强弩之末,仰仗的就是最后的余勇,而间谍的生命好像顺理成章就是被用来出卖的,所以,这剧中的每一个间谍,没有惜命的,这种残酷的本质或者说职业的特点,在《功勋》中的体现远比《潜伏》甚至比《暗算》都要强烈,可能也正是基于此,看《功勋》的全部过程都十分压抑,因为这部戏固然有悬疑的谍战片的共同特点,却没有我们惯常想看到的那种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一丝一毫的插科打诨,没有一个有点笑料的人物,完全是严肃的沉郁的,加之东北的寒冬肃杀的气象破旧的村镇城市,一点亮色也无,我感觉这是按照电影的态度来拍摄的电视剧,但它的篇幅又如此之长,这样长时间的绷住自己的情绪不得丝毫的放松,主创确实有一种硬生生拉住观众让人沉浸的底气。
我自己亦没有能够完整的看完,但我看的每一分钟,都能感受到一种不得言表的凛冽之气,冷峻的,对,就是这个词,整个戏洋溢着一股冷峻清绝,好似在旁观一个在历史和人心里注定不需要留下印记的重大事件和一群人,所有人都成为这个事件中的献祭者。奇怪的是,看到半截,我就觉得整个过程中,最可能活下来的就是迟田,就是这种不坚定的,游离的人物,有点像《潜伏》里的谢若林吧,如果不是自己找死,原本也找不到他头上,而这样的人,恰是构成历史的大多数。
我特别喜欢看两个高桥浩的对手戏,在剧集的一开始,廖飞作为一个平常的参谋人员突然被卷进这样一个漩涡中还不得要领,柳生演得很好;到后来,两人在东林车站的对决中很显然一个成熟的男人和间谍的强大气场已经确立,而高桥浩的命运和气势也随着战局的进行而具备了败军之将不敢言勇的怯懦,当然更有对个人命运的洞见和悲怆,所以在闪回的昨日和实在的今日的交错中,廖飞和高桥的戏更加好看和深沉,我突然有点激动,若天下真有两个柳云龙,该是何等幸运啊!
真假高桥浩的戏很难演,演出两者的分别已属不易,而更难的是就是廖飞和高桥浩本人也有各自的层次,甚至在最后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兼两人的造型和声音没有做任何的区别,这想必更难,如果安在天是静水流深,那么廖飞&高桥浩的结合体就是一汪深潭,前者还有一种流水的感觉,但后者完全像是在静态的环境下完成两种角色的塑造,甚至不止两种,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廖飞本人、廖飞版的高桥浩、高桥浩本人,这样明确的三种,外加上廖飞和高桥浩之间相融甚或有点惺惺相惜的那部分。一人分饰两角,有的时候更像是一种噱头而非必要,更并非演员本身的演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标志,但是以一个观众的角度(而非柳迷,因为本人虽是柳迷,但这回没有追看不误应该就已经说明本人又重回理性观剧了),我以为这一次双面柳生是他的又一次成功,因为他没有司职导演尔专注演出,为我们塑造的这个形象在确实比他分心两用而更用心也更见到他演技的力量。
这戏的最后平地而起那种说不出的激动壮丽,还有那主题歌,真的动人,“一个人远去”,在很多人倒下而铺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