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说过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也聊过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今天就来讲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可以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史,就是活生生一部外科发展史的缩影。
之前提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早于发现,就是在人们还没有正确认识这一疾病之前,早在1909年,就已经开始了外科手术的治疗。然而,在椎间盘手术问世之初,由于技术有限,当时的手术创伤非常大,为了切除突出的椎间盘,需要在腰椎上切除很多骨质,对腰椎本身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1963年,Smith首次报道髓核化学溶解术
1972年,Kambin提出脊柱微创安全三角的概念
1975年,Hijikata报道经皮椎间盘切除减压术
1983年,Forst和Hausmann首次使用关节镜直接观察椎间盘组织
1985年,Onik介绍经皮椎间盘自动切削系统
1987年,出现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1991年,Kambin使用后外侧关节镜进行腰椎间盘切除术
1997年,Yeung研制的第三代脊柱内窥镜YESS获FDA批准
1999年,出现经皮椎间盘内电热减压术
2002年,Hoogland发明THESYS脊柱内镜系统
时至今日,医生可以使用铅笔粗细的器械,利用刀尖大小的切口,完成椎间盘摘除手术,手术时间不超过30分钟,病人术后即刻可以下地活动。
虽然外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精尖武器层出不穷,但我们仍然要强调:手术技术的多样化不等于手术指证的扩大化。虽然我们有多种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仍然应该严格手术适应证,避免外科治疗泛滥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有相当比例的患者能够通过保守治疗获得痊愈,只有椎间盘突出明显,形成神经损害,甚至影响大小便功能时,才有手术的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