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跪拜老师说说古代的跪拜礼
(2008-10-27 22:42:00)
标签:
传统文化跪拜礼感恩教育 |
分类: 谈谈——中国人祭祖的礼和理儿 |
今天(2008年10月27日)的《北京晚报》等报,报道了10月14日一个中学进行感恩教育,专家提醒学生向老师下跪一事,家长不满,教授解释。对此事的评论,是否应该恢复跪拜礼咱暂且不表,就此机会,现将我的《太庙探幽》一书中的一节发在博客上,介绍一下古代传统的跪拜礼。
古代祭祀祖宗要向祖宗磕头,在太庙祭祖,磕头就更有严格的规矩和讲究,一点也马虎不得。磕头实际上就是“跪拜礼”。用成语表示就是:三跪九叩和五体投地。
跪:本义:屈膝,单膝或双膝着地,臀部抬起,伸直腰股。《说文解字》说:跪,拜也。《说文通训定声》说:跪,两膝拄地所以拜也。可见,跪和拜是一个同义词。跪拜:跪而磕头。在中国的旧习惯中,作为臣服、崇拜或高度恭敬的表示
拜: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拜可以站着行礼,如果磕头,是配合跪的一个手的动作。
叩的本义击打,如《列子·汤问》中的“叩石垦壤。”是用镐刨石头。叩头就是跪在地上,上身从上向前下的地面移动。
搞清了这几个字词的意思,就可以理解古代复杂的跪拜礼了。
古代行礼有“九拜”。《周礼·春官·太祝》:“辩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当然,祭祀并不是“九拜”并用。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顙,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顙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宗庙祭祀拜祖先,都行稽首礼。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空首礼答拜。吉拜礼行于公众祠祭,凶拜礼是服三年之丧时所行的礼。上古时席地屈膝而坐,跪拜行礼不象后来那样繁缛复杂,对此应有历史的观点。
可见,“三跪”是九拜当中的前三拜,“九叩”是“三拜”每次叩三次,“三拜”和起来是“九叩”。而五体投地是“三拜”中前两拜“稽首”和“顿首”的结果。“五体”是“四体”再加“一体”,“四体”就是四肢,另外“一体”是指头颅。四肢着地,头也着地,“投”是“放置”的意思,“投地”就是“放在地上”,“五体”都放在地上,更为准确的说是把两肘、两膝和脑门都顶着地,就成了“五体投地”。
总之,三跪九叩和五体投地是祭祖的一个重要的程序,也是一个很复杂,很标准的动作。通过了解这些极为繁杂的礼节,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古代祖先崇拜是多么的虔诚和庄重。同时,跪拜礼在其它方面也广泛的使用。如: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以及平辈、平级之间的礼节。现在虽然废除了这种古老的繁琐的礼节,但是,社会人们之间的尊卑长幼以及人们之间的互相尊重的关系是依然存在的,应当与时俱进,用新的礼仪方式来表达人们之间的秩序、情感和友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