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五四”青年节,回顾自己的青年时代,感慨万分。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初次走上社会的那一段,就是1975年高中毕业响应国家号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奔赴农村参加国家建设。
同行的有十几位伙伴,都是南化公司化工研究院职工的子女,其中有两位还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在当时的南京六合县城西大队落户,集中居住在知青点。先是跟着大队林业队种树,后来分配到各个生产队和农民一起务农。
从1975年末下乡到1978年提拔回城只有短短不到三年的日子,是我社会人生阶段最短的一段,却是受教育最深的一段。在农村我知道了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从种下到收获,都有无数的汗水流下。从驾牛犁地,到灌水插秧;从撒肥打药,到收割晒场;最后挑回属于自己劳动分得的麦子稻谷,还要去机房脱壳成为食粮,烧柴火大灶煮熟入口,嘴里的滋味真的不一样,那不只是填饱肚子,还是品尝劳动成果。
受教育学会干农活只是一方面,了解农村生活是另一方面: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农民的生活态度还是乐观的,清早一起出工,边干活边唠嗑。国家大事,家长里短,历史故事,趣事笑话无所不包。晚上收工各回各家,一个村的都住一起,相互串个门帮个忙那是经常的。
逢年过节更是热闹,生产大队有文艺演出,我会吹笛子,还参加了表演。大家走亲戚拜年,快快乐乐。
1978年我被南京某军工企业招工,算是比较早离开农村的,临行前请知青点的伙伴们吃了顿饭,可怜没钱,就买了一只鹅烧了,加上自己种的蔬菜。离开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没有太多的喜悦,反而有些惆怅。到工厂报到后遇到一件意外事,单位通知我参加团组织活动,我没入团啊?在学校没有,在农村也没有。但从公社转来的我的档案资料却有团关系,或许是在我离开时他们给我办了入团手续。
记得我走时都没去和乡亲们告别,可能年轻不懂礼貌,也可能无德无能羞于道别。我自认为除了干活养活自己外,没为生产队做过啥贡献,也没帮过乡亲们,没能力啊。但是和乡亲们相处还是和谐地,一块干活一块聊天,只是住在知青点,没和他们同吃同住而已。谢谢他们还认可我,在我走后给了我一个荣誉。
以后几十年的生活中我都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乐观的生活态度,得益于那一段农村生活经历,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十几年后我去六合回访曾经待过的地方,那儿变化太大了:乡亲们多数都盖起了自己的楼房,饭桌上请我吃的全是荤菜。知青点的房子已经部分倒塌,我的记忆却永远不会消失:一排瓦房有7间,中间一间大的作为仓库,存有我们烧饭的柴火。最边上一间是厨房,其余5间是我们的住房。每天劳动回到知青点,有一名知青为我们做好饭(大家轮流)。晚饭后大家各自在房间活动,有的学习,有的玩耍,我通常是和几个伙伴打扑克。房前有一片平地,竖着一个篮球架,是家长单位赞助的。房后是一片菜地,是我们知青在乡亲们帮忙下种的。喝水要到村里的一口井去挑,水很清很甜。
我上调不久,小伙伴们也陆续返城,有的上大学,多数回南化公司上班。偶尔也有机会碰上几个,交谈中知道大家的生活过得都还不错,成家养子。他们有的也曾回到村里看望乡亲,和我一样留恋过去的那段知青生活。青春火热,应该燃烧在国家需要的地方。青春无悔,我们为祖国贡献了最宝贵的时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