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年记忆:儿时的冬季(1)

(2020-01-03 20:54:49)
童年记忆:儿时的冬季(1)

      图片显示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南京浦口区大厂镇老二村场景,图片中的两位女孩在做煤球。

      我们这些50后小时候是怎么过冬季的:

      家中取暖炉子是必备的,那时冬天气温似乎比现在低,屋檐下还有冰柱挂着,我们会拿竹竿去敲下来,拿在手中当宝剑玩,还会舔几下享受着冰棒的滋味。

      取暖炉子五花八门:穷人家会用黄泥巴糊一个,或用铁筒改制的。日子过得去的人家一般会去买,有铸铁的,比较耐用;有铁皮的,比较便宜。为了防止煤气中毒,炉子都要配上通气管子,叫“煤筒”。煤筒由白铁皮敲成,一节一米长左右。每家根据所需长度买上几节,再加上拐弯处的接头。伸出屋外的最后那节还要加上一个弯头,防止风倒灌。

      炉子用的燃料是煤球,当时重要生活物资都是计划供应,煤当然在其中。每年每家都发煤票,凭票定量去买煤。我住的老二村旁边就有供煤点,我们叫“小灰厂”。供应煤的品种一般就是散煤,就是煤粉加煤块那种。买煤在家中算是件大事,首先要借一辆板车,把几百斤煤拖回来。接着找个筛子把煤块和煤粉分开,煤块留着单烧,煤粉用来做煤球。

     做煤球是项技术活:首先把煤粉堆好,中间摊开一块。找些粘性较强的黄泥巴加上水搅拌,然后倒入煤堆中搅合成一滩干湿适度的煤泥。做煤球也是一件苦活,一个个煤球是用手搓成的,必须全家上阵,有时邻居或朋友也会来帮忙。选择家门口一块空地,用盆来回端煤泥做煤球,单手或双手都可以做,只要有个大体圆的形状即可,但个头不能太大,那样烧不透,火也不旺。有的人家人手少,或怕累,也会做煤饼。就是把煤泥做成像大饼一样,然后在上面横竖划几道深杠,便于晒干后掰开成类似煤球的样子。做煤饼会比做煤球省点力,不过掰开时会有碎渣,浪费了煤,多数人家不会这样干。冬天干这活更苦,且煤球也不容易晒干,所以一般选在冬天前把煤球做足。

    老二村的住房都是院子,从前一个院子住一户,大院朝南三间,朝北两间,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小院少了朝南一间,朝北一间。从前一个院子住一户,是解放前永利铔厂提供给高级职员住的。解放后老厂成为国营南京化肥厂,老二村居住的多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高级技术人员。后来慢慢也有普通职工进来,一个院子里可能会住三四户人家,厨房和卫生间大家共用。不冷的天气煤炉都放在公用的厨房里,专门烧饭做菜烧水。天冷才会移到房间里。那时住房紧张,一间十几平方面积的房住一家人是常事,有的中间隔一墙,把父母和孩子分开。煤炉放在屋子里更显得拥挤,也挺危险,一旦煤气泄漏,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家家户户在房间安装煤炉时都很认真,尤其是煤筒,必须严丝合缝,必要时还要糊上接缝。

    煤炉入住房,烧饭做菜也在了屋里,倒也方便不少,烧好了就近上桌吃饭。还有好处,比如可以烘烤洗好的衣服,包括受潮的鞋袜,不过那股味道也是臭烘烘的。习惯了就不在乎了,现在回想起,那就是童年的味道。

    烧煤也有讲究,白天烧饭做菜加煤球,而晚上封炉子用煤块,因为煤块耐烧,维持时间长,可以保证一夜炉子不灭,保持房间温暖不变。有的煤块一夜都不会烧透,掉在炉底,我们叫“二碳”,可以混在煤球里继续烧。那时单位办公室也用煤炉取暖,当然他们不会做煤球,基本用煤块。公家用煤不太紧张,“二碳”自然不会要,我们有时会到他们那里,在倒出的煤灰中找些“二碳”回来。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些,不少人家改烧煤基了,就是蜂窝煤。煤场做好煤基,你花钱去买,省事多了。且容易保管,存煤也是个问题,煤基利于摆放。

   买煤要煤票,也叫“煤条子”,没它有钱也买不到煤,家家都是按计划供应。但各家情况不一样,有的人家不够用,有的人家用不完,关系好的会相互调剂。农村都是烧柴火,没有煤用。有的农民会拿一些农副产品来换煤条子,比如鸡蛋。那些用煤宽裕的人家就会去换,还有人用煤条子来拉关系,比如知青家庭为了儿女在农村能得到照顾,会给当地有关人员送煤条子。

    回忆往事,未必心酸,反而有些温暖。人生吃些苦头有时也是好事,尤其在童年,可以让你长大后知道什么是甜。我们这一代特满足现在美好的生活,但是担心在蜜糖中泡大的子女不知好歹,希望他们了解一些父辈的童年生活,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国泰民安的日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