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年的来历及侗族大歌“申遗”前后
(2009-12-27 08:32:48)
标签:
侗年侗族黔东南黎平杂谈 |
侗年的来历及侗族大歌“申遗”前后
邓敏文在2009年北京侗年会上的发言
同胞们,朋友们:Dah nyinc lail ! 过年好!`
今天,我想讲两个问题:1、侗年是怎么来的?2、侗族大歌“申遗”前后。
侗年,本来是我们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侗语叫“Janl
Dongl”或“Jil
Dongl”,都是“吃冬”的意思。有的地方也叫“Dah Nyinc
Gaeml”(过侗年)。
这个节日是怎样来的呢?目前学界认识不一。民间也有多种解释。比较科学的说法是与农历的“冬至”节有关。“冬至”是我国农历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测定出来的一个节气。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这个节气,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23日之间。今年的“冬至”节是在公历12月22日。
大家知道,中国位于地球的北半部。“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阴极之至”或“日短之至”,最寒冷的天气到了,所以叫做“冬至”。过了“冬至”,白天渐渐变长,黑夜渐渐变短。侗族的“吃冬”节或“侗年”节大概就是这样来的。由此可知,侗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关系密切。
那么,咱们侗族为什么不统一在“冬至”这一天过节呢?那就和侗族人民的传统习惯有关了。大家知道,咱们侗族是一个和善好客的民族,又是一个勤劳节俭的民族。如果都在一天过节,寨寨杀猪宰鸭,那怎么相互做客呢?所以聪明的侗族祖先决定各村各寨轮流过节。今天乙寨到甲寨过节,后天甲寨到乙寨过节。这就是各地侗族节日不统一的原因。
北京侗胞首次过“侗年”大概是在1980年或1981年冬天,后来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侗年”便成了侗族人民法定的传统节日,时间也是在“冬至”前后。
下面,我再简单向大家汇报侗族大歌的“申遗”前后。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创造精神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喜欢艺术酷爱唱歌的民族。侗族人是古代越人的后裔,产生于2500多年以前的《越人歌》,就是侗族先民创作的民间歌谣。侗族大歌产生于何时何代?目前我们还难以作出确切的判断。从侗族大歌的内容、演唱形式和相关习俗来看,侗族大歌的产生应该与古代侗族社会的婚姻制度有关。从一些零星的汉文史料中,我们知道500年前的明代侗族祖先已经在“长歌闭目”了,那就是当时演唱侗族大歌的真实情景。但是,这颗耀眼的艺术明珠一直被埋没在侗乡的艺术沃土之中而未被外人发现。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到今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参加土改工作的中国音乐家们才意外地发现我们的侗族大歌。因而否定了西方音乐界声称“中国民间没有多声部合唱音乐”的错误论断。之后,岩洞姑娘吴培信等人以侗族歌手的身份走出侗乡,走出国门。1986年,贵州省黔东南侗族女声合唱团应邀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金秋艺术节,优美的侗族大歌开始走上国际艺术舞台并引起西方人的高度赞赏。2001年,侗族大歌走进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并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演出,因而受到全国和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扬。2002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九届年会暨侗族大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黎平举行,与会者一致认为,侗族大歌具有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质。2003年2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侗族大歌保护项目组与黎平县人民正府签署协议,联合开展侗族大歌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侗族大歌从此正式踏上“申遗”的征程。路漫漫而艰难。“申遗”主体先后由黎平县人民正府逐级上升为黔东南州人民正府和贵州省人民正府。侗族大歌也先后被选入省级、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2009年9月30日,我们的侗族大歌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终于成功了!侗族人民的天才创造终于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的确是侗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申遗”成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大力弘扬,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侗族大歌和侗族人民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