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窦惠,老窦家的第二位奇女子

(2022-11-28 11:40:26)
标签:

历史

 

   窦惠,老窦家的第二位奇女子

文/袁林(老本杰明)

窦惠,李渊的结发妻子,李世民的生母,这两个身份实在足够显赫。生而为人,能够活到这个水平,古往今来屈指可数。还有一批人,活着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死了以后遗臭万年,或至少被人唾弃,我们不赞扬更不羡慕这些人。

窦氏家族于东汉末衰落,到了魏晋南北朝的北周时代,时间倏然过去将近四百年。这个窦氏家族虽然不再处于权力中心呼风唤雨,但始终是关陇贵族的一员,豪门身份依旧。

窦惠出生于魏晋南北朝末期的569年,母亲为北周襄阳公主,舅舅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史书评价窦惠“聪慧刚毅,善于书学。”因为知书达理,而且颇有政治头脑,所以才能培养出李世民那样的超级人才吧!

这里不妨多说几句。一般我们认为,封建时代的女性足不出户,都是围着锅台转。这当然不算错,但社会是存在阶级阶层的,身处社会底层的女人,温饱尚且堪忧,更不会读书识字,生养一群孩子,能活下来一部分就是天大的造化,自然谈不上什么教育。但是士绅贵族阶层就不是这样子了,衣食无忧之后,子女的教育就会成为头等大事。“孟母三迁”的故事众人皆知,虽然老孟家不是什么贵胄豪族,但衣食无忧是一定的,若是连吃饭都成问题,他娘还折腾什么鸟迁?孟子的事迹也非个例,很多古代成功人士,背后都少不了一个全能母亲,上篇文章说的那位活跃在西汉初年的窦漪房,就成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帝王。四百年后再出现一个窦惠,同样具有乃祖风范,而且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加优秀,因为他是李世民。

公元589年,窦惠嫁给李渊,当时李渊先后担任过岐(凤翔)、陇(陇县)两地刺史,小俩口就把家安在了扶风,扶风其实也是窦家的祖居地。窦惠在这里生下五个孩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和平阳公主 

处于乱世,注定是漂泊的人生。李渊调离陕西后, 先后做了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两郡的太守,后来被征入朝,任殿内少监,成为杨广身边的亲信。这事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李渊跟杨广拥有同一个外祖父,名叫独孤信,俩人的妈妈是亲姊妹,按年龄,杨广要把李渊叫一声表哥。宫廷之内处处暗藏杀机,还是自家人可靠啊!  

大业九年(613年)春,李渊调任卫尉少卿,掌管宫廷禁卫,开始由文官转任武职。当年隋炀帝 第二次征高丽,调李渊在怀远镇(今辽宁辽中附近)督运粮草。

李渊在华北做官,战战兢兢为英明领袖隋炀帝服务,留下家属在扶风老家苦捱日月,这一段苦难家史,在扶风民间留下不少传说。其一是,李世民诞生时,窦惠难产,当时没有什么妇产医院,据说连个接生婆都没有,李妈妈就那么自己挣扎着生下李世民。女人这样生孩子,九死一生,于是民间传说,在窦惠居住的窑洞洞壁上,有一处因难产留下的血手印,据说这个手印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还隐约可见。这当然是传说,一道血手印怎么可能在自然状态下留存一千多年?有关人士认为,所谓血手印,应该是洞壁上貌似手印的淡红色砂石。李世民做了大唐皇帝,民间附会传说,将窦惠母子的苦难放大并传播,既是顺理成章,也显示出君爱民、民拥君的和谐美好。

血手印虽不可信,但是我们却可以认为一代明主李世民的童年生活确实饥寒交迫。还有野史记载,窦惠为了养家糊口,每到夏收季节就会去田里捡麦穗。民间说,李妈妈用捡麦穗来维持一家生计,此说当然不可信,自古至今,还没听说过谁家靠捡麦穗能捡回一年的口粮,而且是一个娘五个孩子!但是此类传说足可说明当时窦惠母子穷苦的状况。

各位可能还会有疑问,窦家是大家族,李渊在外面身为省部级高官,家中何以如此窘迫?难道连两亩三分地都没有,竟然要沦落到捡麦穗为生?这个事情要放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去理解。杨广那是什么人啊!后人谥号隋炀帝,炀,按照字义是融化金属的意思,说明隋朝末年就是一个火热的年代,是杨广同志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四处征战,亲力亲为,西至祁连山,东到鸭绿江,颇有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他老人家实际上也就是那么做的。要征服世界,自然少不了兵员,史书载:“第一次征高丽,征兵一百二十万,役夫三百万”,而当时全国人口不过四千六百万,想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由于杨广用兵连年不止,人口逐年递减,到了隋末,全国人口就只剩下一千六百万了。当然,在没有遭遇大饥荒的年代,短短数年间不可能直接死掉三千万人口,但是我们可以看出隐藏在统计数字后面的玄机:由于社会动荡,导致大量人口隐匿户籍,或避乱荒野,或啸聚山林,总而言之一句话,老百姓被折腾够了,他们拒绝跟随杨广先生去捍卫大隋朝的国家尊严了。对于老百姓来说,与宏大的革命目标相比,不饿肚子才是硬道理,于是一旦有人造反,便从者如云。我们还可以认定,像窦惠这样男人在外做官的家庭,在那个年代家里根本就没有人耕种土地,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人都活不下去,哪里还会有耕牛?没有耕牛,老弱妇孺如何种地?因此田地肯定是荒芜的。

隋炀帝第二次远征高丽,就跟窦惠女士的命运发生了关联。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在这个军情紧迫的时候,窦惠从陕西关中出发去探望夫君了,她千里迢迢来到远征军大本营河北涿郡,就是现在的北京附近,刚刚与夫君相见便一病不起,不久就在那里去世了。

史书记载,窦惠前往河北探亲的时候,儿女们都留在了陕西,直到两年后的公元六一五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这时李世民兄弟才来到父亲身边,再过两年,李渊接任太原留守,同年起兵造反。这一年李世民十八岁出头,完全可以带兵打仗啦。

从这段简述我们不难看出,窦惠死的时候,丈夫李渊还在忙着为大隋王朝征讨高丽的大军督运粮草,君命在身,况且面对的又是一位性情乖张的国君,李渊先生一天到晚恐怕只关心颈上头颅,照顾老婆的心情早已丢到爪哇国去了。

 窦惠从扶风前往涿鹿探亲以前,应该在长安逗留了一段时间。窦氏家族从东汉末期衰微沉寂,四百年后再次崛起,在隋文帝一朝,窦家已是长安豪门。窦惠的妈妈是襄阳公主,窦惠的堂兄窦抗、窦庆是隋文帝的外甥,窦惠只身前往河北,在长安逗留一段时间,应该是托付亲戚照看身边的几个孩子吧。

在此期间还发生一件小故事。或许是为了给自己遥远凶险的路途祈福,窦惠前往南郊神禾原三官庙进香, 路遇土匪,其实就是饥民,慌乱中躲进一个黄土洞穴,此时(这就是传说了)恰巧有石块黄土纷纷落下,堵住了洞口。在劫匪们商讨还要不要采取进一步行动之时,尉迟敬德和秦琼赶来救驾,结局皆大欢喜。这显然是一派胡言,那时候的窦惠与一介平民女子无异,何来救驾一事?

 但是传说并未湮没于历史的烟尘,现在的常宁宫里有一处小景点,注明“窦惠女士避险处”。此避险处位于常宁宫蒋介石别墅之内,恰好就是当年胡宗南命人开凿的防空洞入口。笔者参观过,看到有好事者在洞口摆放一块石头,半人多高,算是“再现历史事件”。一笑。

 传闻归传闻,但是后来的常宁宫确实是为窦惠所建,那是李世民做皇帝以后的事了。当年这个庙叫做西寺佛爷庙,寺庙旁建造避暑山庄,名字就是常宁宫。“常宁”云云,自然是常保安宁,未免使人浮想联翩,或许皇太后窦惠当年在这里真的有过遇险的经历?而且,或许小屁孩李世民还跟在身旁?所以当了皇帝后要在这里建庙以资纪念?都是假设了,历史的细节真的是越挖越玄妙,我们后人很多时候只能适可而止。

到了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西寺佛爷庙和常宁宫均化为灰烬。现在的常宁宫,主体是胡宗南在抗战时期给蒋介石修建的战时行营,只是借用了“常宁宫”三个字而已。

 再说说窦惠对幼年李世民的教育。如今人人都重视教育,民间有不能输在起跑线一说,害苦无数家长与孩童。

窦惠生于贵胄世家,虽属女流之辈,但是有幸可以接受教育。因此幼年李世民虽然生活困苦,却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李世民做皇帝以后曾经感叹说:“眹爰自幼年,夙秉庭训,岂徒学闻诗礼,因令匡定家国。”意思是说,母亲从小教育我,并不仅仅是学一些诗书礼仪,还教育我关心国家大事,教我安邦定国的思想。我今天能够君临天下,是受了母亲的教益啊!

世人皆知李世民英明伟大,殊不知在李世民背后还站着一个同样英明伟大的母亲!顺着这句话我们就理顺了历史脉络,从西汉的窦漪房到初唐的窦惠,老窦家在中国历史上断断续续显赫八百多年(中国历史上是不是还有比窦家同样显赫同样具有更强大生命力影响力的家族呢?存疑),特别是在两汉和隋唐,可以说没有窦氏家族的参与,中国这八百多年的历史全部都要改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