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荒冢话德宗
(2022-10-11 16:45:01)
标签:
历史 |
唐代十八帝陵,名气最大的应该是乾陵,因为它的传说最多,更因为那里面长眠着女皇武则天。此外,李世民昭陵,李隆基泰陵,也都是游客如云的地方,甚至李旦的桥陵——那个在他老娘阴影下几乎战战兢兢了一辈子的皇帝——其陵墓的规模和当今的人气,在唐十八陵中也算名列前茅。
但是唐崇陵就很落寞了。崇陵是唐德宗李适(kuo)的陵墓,坐落于陕西省泾阳县蒋路乡嵯峨山南麓。秋风萧瑟时节,嵯峨山上荒草萋萋,神道的最外面立着华表,顺着神道边的沙土路逶迤上行,依次可见翁仲、石狮、石马等物,石狮石马保存尚好,但很多石翁仲却掉了脑袋。
写这篇文章时我看到驴友的帖子,说他遍访唐十八陵,这个崇陵的道路是最糟糕的。一条沙土路,仅能通过一台小型拖拉机,是地道的农耕路。
崇陵占地20平方公里,以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衰落,陵墓的规模称得上雄浑霸气。史书记载:崇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墓冢高突,全部用青石垒砌,嵌凿石槽,浇灌铁汁,卡有铁板,十分坚固。还有一段趣闻,说是唐德宗下葬时,日本国遣唐使空海参与其中,深感震撼,回国后在天皇面前盛赞长安附近嵯峨山的宏大气派,受此影响,后来日本就出了一个“嵯峨天皇”,京都也有了一座嵯峨山。
历史上崇陵是否被盗,至今没有明确说法,倒是在2011年出了几个盗墓贼,贼人利用阴雨天,挖出一个8米多深的盗洞,被发现抓捕。盗墓贼虽然没有进入墓室,但是依旧给陵墓造成了破坏。
接下来我们说说墓室的主人唐德宗李适吧。
公元779年5月,唐王朝第十任皇帝李适登基,是为唐德宗。李适是代宗李豫的儿子,玄宗李隆基的重孙。
李适即位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六年(史朝义763年2月兵败自杀)。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乱,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长安“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些地方几乎囊括了整个黄河中下游。
杜甫也赋诗感慨:“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李适在位26年,他的故事很多,甚至可以说数不胜数,在后人看来,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真是窝囊透顶。但是你看看他的庙号又叫“德宗”,应该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好皇帝了,其实不然。可能他有心做一个中兴之主,率领大唐王朝再现辉煌,但是他缺乏那个能力,没有成就大业的心胸,而且,历史也不给他机会。
李适或许有一颗仁者之心,784年5月,也就是继位五年的时候,他模仿汉武帝刘彻下了一道“罪己诏”,其中说自己品德浅薄,“生长在深宫之中,对治理国家的繁杂事物并不了解,时间一久,成为习惯,沉溺至深而自己没有警觉,以致一味追求享乐,忘记危险。我不了解农夫耕田种桑的艰难,不体恤士卒出征作战的悲苦,我们皇家深厚的恩德到不了基层,基层民情也到不了我这里,信息不能畅通,感情更是隔阂,人民群众怨声载道,朕的位子也就岌岌可危了。”
诸如此列的明白话说了很多,但是,李适既没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也缺乏乃祖李世民的帝王胸怀。举个例子,783年正月,身兼平卢等五州节度使的李希烈发动叛变,一年后在汴州称帝,国号大楚。此前,李适派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希望他忠心服务大唐,不要走邪路。李希烈全当耳旁风,还把颜真卿扣押起来。
李希烈的叛变惊动了全国,李适慌忙调兵遣将,当年深秋,泾川节度使姚令言率领五千士卒抵达长安,协助平叛。部队驻扎在浐河附近,李适下令官员前去犒劳三军,结果摆出来的竟然是带壳的糙米和青菜。饥寒交迫的士卒忍无可忍,当场把慰问品踢翻在地,吼道:“我们为朝廷打仗,视死如归,可现在拿来这些破玩意儿糊弄我们,还想让我们用血肉之躯去抵抗敌人的钢刀?我们听说皇宫里的金银绸缎堆积如山,圣上既然不给,干脆我们自己去拿吧!”
于是,协助平叛的士卒发生兵变。见形势危急,李适仓皇下令赏赐士卒每人绸缎两匹,金银若干,但是为时已晚。
你看看这位皇帝的做派,平叛乃军国大事,上至朝堂兴衰,下至身家性命,无不寄托于前线将士的舍生忘死,他皇帝老儿却舍不得库房里那点儿金银绸缎,一脑袋土财主意识,如何能够挽救社稷于将倾?
接下来的故事是,由于泾川兵变,李适带着老婆孩子嫔妃宦官,从长安城北门仓皇出逃,一路逃到乾县。
此时,长安城空虚,叛军群龙无首,慌乱中想起城里住着一位老首长,这个人就是前任泾川节度使朱泚。
叛军拜朱泚为大帅,朱泚天上掉馅饼,被砸的晕晕乎乎,心想如今这长安城里我就是老大了。于是急忙称帝,国号大秦。且一不做二不休,率领士卒直奔乾县,老朱家要灭了老李家。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此时的大唐帝国虽然千疮百孔,然而气数未尽,朱泚得意未免忘形,他手头只有泾川兵卒五千,在众多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中也缺乏威望。朱泚前脚离开长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后脚就跟了过来,举起勤王大旗,朱泚大败。
李怀光自恃勤王有功,来到乾县要求皇帝接见(升官发财的机会一定要抓紧啊),李适估计是被吓怕了,躲在城里就是不见,弄得李怀光很没面子,于是率军返回泾阳。
后面发生的故事一连串,不说了。我们只说李适,李怀光救你于危难之中,来到乾县要见你,在城外等了好几天你就是不见,什么意思?舍不得金银财宝,一无用处的官帽,还是怕李怀光把你绑架了,把你杀了?身为天下之主,小心思里还想做中兴李唐王朝的大事,却前怕狼后怕虎,脑子真不是一般的进水。那个年代,不论你是豪杰还是流氓,都要提着脑袋打江山,你李适江山在手却贪生怕死做缩头乌龟,如何能扭转乾坤?
受到羞辱的李怀光回到泾阳,索性勾结朱泚一起造反,逼得李适在乾县待不下去,只好逃亡汉中。这是784年2月发生的事。到了夏天,李怀光朱泚反目,将军李晟(后加封宰相、京畿诸路兵马副元帅)召集各路人马反攻长安,李适于当年7月返回长安。
由于战乱频仍,长安城里的粮食供应非常紧张,驻军公开叫嚷:把我们关在军营里,又不给饭吃,连囚犯都不如吗?
吃糠咽菜的日子过了将近两年,786年4月,浙江东西团练使韩滉运送三万斛(相当于两千两百多吨)稻谷,到达三门峡。李适得到消息,衣服都没穿好就跑到东宫太子那里,声泪俱下说:“米已到陕(陕州,现三门峡市陕州区),我们父子可以活命了!”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动乱年代,皇帝这份职业实在不值得羡慕。
行文至此,我们说了这位皇帝很多坏话,下面不妨转一下话风。李适庙号德宗,说明他还是个好人,或者具有一些好人的行为。大家知道,皇帝死后的庙号跟他生前的作为德行是紧密联系的,比如汉献帝,把江山献给了曹魏;唐哀帝,把政权交给了朱温,听名字就满都是眼泪;后周恭帝,位子还没暖热,恭恭敬敬交给了赵匡胤,而赵匡胤庙号宋太祖,是属于开国皇帝的殊荣,最为高大上。
言归正传。白居易有一首尽人皆知的诗——《卖炭翁》,这首诗跟李适有什么关系呢?李适晚年的时候,宫廷指派宦官到市面上采购商品,史称宫市。《卖炭翁》说的就是这事。《卖炭翁》是文学创作,但是它源于生活,甚至可以说是诗歌形式的通讯报道。
李适时代,出了一件跟卖炭翁类似的真实事件。一农夫,赶驴车进城卖柴,宦官出来采购,付给农夫数尺绢,算是把柴买下了,买下就买下了呗,又让农夫赶驴车入宫送货,送货是必须的,凭宦官的小身板也扛不动一车柴火。阴谋在于,外面的人进宫的要收入门费。你宦官买柴是以货易货,农夫赶车进宫却要交现金,而且费用不菲。农夫痛哭流涕,说您老人家知道我没钱,我把这些绢还给你们,算是入门费吧。宦官说谁稀罕你的绢,你进不了宫门,那就滚蛋!于是强行牵驴。农夫说,你们拿走我的柴,我啥也得不到,还要抢我的驴,我上有老下有下,这不是逼人去死吗?于是把宦官痛打一顿。
事闹大了,被李适知道,皇帝很生气,事态很严重。他下旨驱逐宦官,又送给农夫十匹绢。这本该是传颂皇帝德政,理顺官民关系的好素材,可是当谏官、御史以此为由多次建议取消宫市的时候,李适却置之不理了。
再说几句题外话。绢这种丝绸非常名贵,所谓薄如蝉翼。它不是用来做衣服的,是宫廷贵妇专用的装饰性衣料,平民百姓拿到手里毫无意义,宦官用来“充碳值”,就是巧取豪夺。
李适死于805年,他死后,宫市取消。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般认为写于809年。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就是说,卖炭翁的惨状,白居易并非亲眼所见,此诗的创作,应该来源于人们对于前任皇帝苛政的回忆和议论,白居易听到了,用诗歌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这也符合乐天先生一以贯之的创作思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按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理论,那就是批判现实主义
李适26年的统治,摇摇欲坠的唐王朝丝毫没有起死回生的样子。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死后,大唐王朝居然又延续了整整一百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