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秦公 【原载《艺术新闻》】
(2010-03-31 01:42:28)
标签:
杂谈 |
每年的5月10号,我都会一大早驱车到北京的西山脚下,万安公墓,那里睡着他。
十年前的这一天,秦公——这个艺术品拍卖业的领军人,毫无征兆的骤然倒下、驾鹤而去,震碎了众人的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十年中,时常和朋友一起说起他,说他的仗义,他的豪爽,他的热爱、他的痴狂。。。。这样的回忆,每每以一声叹息结束。
殊不知,在这一声叹息的背后,有着我对他无尽的回忆和痛彻至骨的思念。
我们交往时间并不算长,但秦公于我绝对可以说是影响一生的人。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我有幸成为他的“忘年之交”。这个爽朗、热情、耿直的北方汉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号召力,他可以让所有人聚集在他的身边,这大概就是俗话所说的“人格魅力”。
每到深夜,他的办公室总是灯火通明,高朋满座。因为一件拍品,他可以一个电话把大家招来,一起分享。然后通宵达旦的高谈阔论。有时候,他还会用单位食堂的大铁锅,亲自下厨,把食堂里的剩菜一锅烩了,一干人大快朵颐。
秦公爱文物,那是没二话的。他的执着,感染了身边一群人。一个人的工作如果和爱好结合,那是何等幸福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秦公无疑是幸福的。
秦公开创了一个时代,他所领导的翰海曾经是中国拍卖业的一面旗帜,那时候,行业里的人“有好货给秦公”如同“有困难找民警”一样说着顺嘴。
数不清的拍卖纪录在他手里诞生,数不清的买家在他的感召下进入收藏家的行列。
去年的秋拍,中国书画的价格终于跨入了“亿元时代”,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的问他:您老人家在天堂里看到了吧,欢喜欣慰了吧。
和他那个时代相比,今天的艺术品市场可谓翻天覆地。大家聊起他来,总会做这样的假设,如果他还在会怎么样?
答案异口同声---如果他在,谁也没戏!
中国的艺术品拍卖行业,秦公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在很多人心目中,他就是中国艺术品拍卖业的奠基人,是名副其实的老大。
老大是怎样炼成的?依我说,首先是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无私,因为无私,才有胸襟,宽阔的胸襟让他拥有全行业的支持。
《艺术新闻》要做秦公十周年纪念专题,瞩我写一些文字,我一口答应,因为我觉得关于他我有一肚子的话可以说。可是坐到电脑前,才知道这是个折磨人的苦活儿。当年和他朝夕相处的快乐片段,今天回忆起来竟都成了痛苦的煎熬。
又让我想起十年前的那个不忍回顾的场面,八宝山,千人送别,悲痛、惋惜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57年的人生尽管短暂,结局尽管悲壮,但是,一个人走了,他的事迹在人们的口中不断传诵,他的名字让后人景仰,这足以让他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