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強談玫茵堂效應(原载台湾《艺术新闻》)
(2011-05-08 23:51:38)
标签:
杂谈 |
香港苏富比玫茵堂专拍成绩不佳引来业界议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苏富比公司在开拍前三天突然宣布参与高价拍品竞拍者需缴纳800万港元保证金,并须签署一个月内付款的协议方可参与竞投的“改革”措施是导致本场拍卖成绩欠佳的直接原因。为此,我对《艺术新闻》记者谈了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董國強談玫茵堂效應
我認為蘇富比的初衷是好的,但做法上有點急于求成,矯枉過正。拍卖的游戏规则这些年正在被资本一点点的改变,这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局面。今天的市场和十五年前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參與者竞买的目的不一樣了。十五年前的拍卖市场主要以海外买家为主,大部分买艺术品的目的是為了收藏。但僅僅靠這樣的人,中國的藝術品市场是没有今天的局面的。就是因為最近幾年有大量的大陸買家以投資的目的進入這個市場,藝術品的商品屬性更強了,從而使這個市場的盤子越做越大,價格出現飆升。很多公司的大型拍卖会由过去的一季几个亿变成今天的几十亿。所以,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资本在破坏规则的同时也给市场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拍卖公司和卖家无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有些人说,买艺术品应该是玩的心态,玩得起就玩,玩不起就别玩。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的市场“玩”的气氛在退却,更多的人是纯粹的投资行为,准确的说是一种商业行为。商业行为首先考虑的是利己,而不是利人。目前大陸的拍賣公司也面臨着买家拖欠拍卖款這個問題,由于大陆拍卖公司在经营上采取了相对灵活的方法,很多时候在买家没有付清货款的时候全额垫付委托人的应收款项,这是为了维护客户资源所采取的无奈之举,同时也是对资本的一种让步。拍卖公司对那些拖欠拍卖款的大买家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在强大的资本面前,拍卖规则弱不禁风。很多公司不得不四处筹措资金来弥补因规则被破坏而产生的财务危机。可以說今天的拍賣公司除了專業、人脈和口碑以外,資金實力和魄力也是重要因素,資金在今天的拍賣公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我想,苏富比这次所推出的措施也许是来自卖家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拍卖成绩,但是我們可以借這個機會來探討這問題,我覺得也是好事。我們或许应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既有的拍卖规则在市场和参与者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是否应该有所调整?一个规则如果形同虛設,反倒不如重新制订一个买方、卖方和拍卖公司都可以接受的新的游戏规则。
我覺得規則的修改,不是打破既有的規則,而是以既有的規則為基礎上,適當的有所變通。比如,可以根據成交的金額決定付款的週期,這個規則可以給購買高價拍品或者一次購買金額比較高的人一定的筹措资金的时间。同时,我們在徵件時也可以和委託人達成共識,拍賣公司不至于像汉堡包一样腹背受敌,买家不付,卖家狂催。現在的藝術品交易的金額動輒上億,要買家们在三十天内拿出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交付毕竟不太现实。拍賣公司是個商業機構,不是政府部門,規則也不是法律。我們是仲介服務行業,我們的規則倘若不符合今天的市場要求和客戶要求,只好修改,切实可行的规则才有存在价值。
拍賣公司儘管是服務行業,但也不是沒有底線,這個底線就是買了一定要付,不付是肯定不行的。而晚付這個問題可以通过规则的变通来解决,如果賣家願意接受因拍賣公司允許買家晚付而拍出相對比較高的價格,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些年,也出现了一些竞买后不付款的情况,但是我发现这种情況大都出現在海外公司,而極少出現在大陸,这也许就有很多人情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因為大陸的公司和買家大多比较熟悉,相互的沟通渠道比较顺畅,情感交流較多,很多時候我們是靠著人情的感召作用來收款的。而很多買家在面對海外拍賣公司時,他是沒有情感上和法律上的壓力的。我觉得海外拍賣公司要想在中国艺术品拍卖方面继续保持競爭優勢,也许应该适当考虑增强与大陆买家的沟通工作,不然在未來與大陸拍賣公司的競爭中會落下風。以中國今天的發展,這麼大的一個購買群體,他會改變世界上很多原有的市場規則。其实,在很多時候人情和規則之間是有個緩衝帶的,拍卖公司也是在商言商,動不動把規則和尊嚴扯到一起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被动。
今天的藝術品市場已經被資本所主導,資本给出的信號是要重新制定規則,這看似無理,其實是符合商业規律的。拍賣公司如何在規則和資本的博弈過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如何找到一個雙方、三方都能接受的契合點,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