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张伯驹
一位在出版社做编辑的朋友打来电话,要了解一些张伯驹的情况,据他讲准备出版张伯驹的传记,还要拍摄电视剧。初衷是为了配合当前的收藏热。我直言不讳的说出我的观点:张伯驹早该宣传,但是作为收藏家的他和当前的收藏热根本挨不上关系。
如果说收藏,身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永远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人物。他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自云:“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一件《游春图》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甚而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 对于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保护的法书名画,张伯驹先生并不视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因为他的捐献,让一些国内博物馆一夜变富;因为他的捐献,我们今天才有幸能在故宫博物院看到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这些稀世国宝。
我们再来看看眼下的收藏市场,不可否认,当前,是建国后艺术品收藏的最高峰。收藏艺术品,已经成为除地产、股票外的一大投资途径。各类报纸都有收藏版,电视台经常看到各种花样翻新的收藏节目,而所有的媒体、所有的节目,想告诉读者和观众的无非是怎样靠艺术品来赚钱,围绕的都是一个“钱”字。艺术品能给人带来的精神回报已经很少有人提及,更不用奢谈收藏艺术品的社会责任了。
按照现行的思维去看张伯驹,估计跟看外星人差不多。而拿张伯驹去教育今天的人,基本上也是白费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