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的折磨(原创)
(2009-12-15 00:00:00)
标签:
教育小升初日头中号校服 |
分类: 家有小女 |
前几天看到一篇关于小升初的文章,不禁勾起俺的回忆,那不堪回首的日子。
准备:早在女儿小学6年级时,俺就痛下决心,把她转学去了一家双语学校,加强英语学习。
回马枪:一年后,女儿考进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经过:
1.“预定填表”。先是提前若干周,去我家所在区的教育局登记,签字画押,说明孩子就进此一家中学,别无选择。那个鬼地方害得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平时根本不起眼的躲在旮旯处的什么办公楼,现在都成了令人不敢大气喘一口的“衙门”,家长们争先恐后的排队,交这个费填那个表的,忙得不亦乐乎。
2.报名。在期末考试前就陆续报名,拿着从原小学开来的证明材料、成绩报告册等资料来中学教学大楼办公室,进行电脑登记。有的家长带着孩子的厚厚一叠这证书那证书的,不觉心惊:人家孩子怎么那么厉害。咱家孩子除了正常上课外,基本没上什么课外辅导班,更没上过什么奥数奥语奥英之类的加强班,不禁心里惴惴的。对了,赶紧搜罗了一下,咱家女儿也有那么几张学校发的“进步奖”啊、夏令营证啊、钢琴证、长笛考级证啊,还有个在南京参加的用皮筋折纸飞机弹射的比赛,看谁的飞机飞得远;一次比赛竟然拿了三张证书:一张是南京市的,一张是江苏省的,还有一张挺吓人的,竟然是国家级的。看来这个所谓的证书,也开始疯狂了,水分都太大了。
记不清跑了多少次学校了,只记得有次是顶着炎热的毒日头,家长们在教学大楼前排起了长龙,约20个服务柜台前各自排着足有1、200米长的队伍。突遭暴雨来袭,家长们乱作一团,有雨具的赶忙从包里掏出伞、雨披,披挂起来,没伞的可就狼狈了,只好用手中的包或塑料袋遮盖一下脑袋,但是还是舍不得离开队伍,生怕人一走,队就乱了。雨过天晴后,大家再接着在日头下暴晒。
3.考核。终于等到考试的那一天。孩子们排队依次走向学校深处的考场,周围已经用黄色的绳带圈住了,好似警察封锁,家长们只能在线外等候。只见家长们一边从自己身上拿下矿泉水啊书包啊的物品给孩子,一边嘴里不住地嘱咐着。
孩子们早已进入教室,家长们在校园里坚守着、翘首盼望着。难捱的两个多小时,家长们干脆相互攀谈、打探起情况来。有的想让孩子进南师附中,还有的想进南外,可都没有把握,于是让孩子来这里先报个名占个位,以防第一打算落空后,也好有个后路。
我女儿原来的小学还算不错,可孩子的成绩不拔尖,让人担心。所以俺在她六年级时,就一狠心,把她送到了一家私立学校寄宿,一周回家一次。虽然经常想起来就要流眼泪,可孩子的成绩却真的上来了,尤其是英语。
终于有孩子陆续出来了,家长们蜂拥上前,七嘴八舌地急切询问孩子里面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孩子出来了,每个人的表情都很有意思,有兴奋的、有漠然的、有沮丧的。家长们伸长了脖颈翘望着,就恨此时不能当个长颈鹿了。看到自己孩子了,就像迎接凯旋的战士似的,一把把孩子拉在手里,接过书包,递上饮料小吃,一边聊一边向外走。
女儿也出来了。原来考试的形式还挺新鲜,比如考英语,则是一对一的用英文提问问题,大屏幕上显示着画面,有关于各种题材的。虽然每人只考10来分钟,可对于每周只有一两节英语课的小学生来说,也够难为的了。据说孩子考了90多分,还算不错,至少没紧张,比原来预想的成绩好很多。
4.录取。通知终于下来了,女儿如愿以偿进入新学校。
在又一次去学校看分班表格时,又是一场战斗。一块布告栏前,无数个人头拥挤在一起,想在那几张A4纸上密密麻麻的名单里,找到自己孩子的名字,可不是简单的事啊。
后来才知道,那一年,这个中学的初一年级共招22个班,每个班平均50个学生,而录取率则在2取1;也就是说,录取这1100多名学生的同时,也刷掉了另外1100多个孩子。
其他学校也存在同样的情形,而且越是所谓的好学校,竞争也就越残酷。
5.入学。又是乱哄哄地排队,一列是缴费买孩子的校服。每人抱着那张画着校服式样的表格,弄不清该给孩子填中号好还是大号好;俺怕孩子长个快,就分别给孩子填了夏装秋装中号,冬装大号;没想到被打回票,校方要求重填,说是要填就填一个号,不然校方不好办。再去排另一个队,是交保险,必须一交就是三年的费用。俺和他们说明,孩子最多只上两年,因为要出国,是否可以只交两年的费用,回答又是硬邦邦的一句:不行!
七七八八花了不少银子:学费好像是一学期6000,校服700,住校的很多东西学校提供,但要出更多银子;在食堂另付饭钱,平均每周充卡100,还要给孩子订牛奶(不明白学校为什么不自己做,却要让外面的牛奶公司来承担这笔生意),每月120.
中国的孩子们,一方面因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沐浴在家庭无限宠爱之中;同时也要经历严酷竞争、N次被挑选;从幼儿园起,到小升初,再到中考、高考,然后是新一轮的竞争奔波:考研、找工作;房子、车子、票子、妻子(或老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