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2024-12-13 11:07:06)
标签:

佛教

法门

三皈依

五戒

上报四重恩

分类: 佛学与玄学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关于佛教或者叫佛学,本人平时有空的时候也很喜欢探讨,接触佛学有将近十年了。佛教是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悉达多所创,后世信众为了尊敬他就称释迦牟尼佛或尊称佛祖。传说佛祖降临人世即会走路,一步一莲花,所以莲花就成了佛教的圣物。学佛的方法(又叫法门)有很多,分为很多的宗派;现在比较统一和认可的分为五大“禅、教、律、密、净”宗。到了现代又概括为三个宗派,即显宗、密宗和禅宗;显宗又分大乘和小乘,中国和日本、韩国,基本上是大乘,东南亚泰国、越南、柬埔寨一带,基本上是小乘;密宗又称秘密宗(师徒之间采用密传口授),主要流行于西藏一带。禅宗则是中国宗教里头对世界思想影响最大的教派。普通信众能够修成一种就很不简单了,对于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信众最好是选择最容易的法门就是净土宗;以净土三经一论为依据(是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所谓净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修佛者功德圆满,生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前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学佛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学佛要尊从的途径就是“三皈依”和“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又叫皈依三宝。“五戒”就是: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邪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包括戒吃荤腥)。这些只是初入佛门的要求,要成为比丘需要持二百五十戒,成为比丘尼则需要持三百四十八戒,地位较高的住持要求更高需要持具足

学佛的另一个要求就是信,难得的是真信;就是要信奉佛教的教义:三世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三世是指前世、今生和往生;六道轮回是指仙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道、饿鬼道、地狱共六道;是不断轮回的。主要是指不论哪一道,众生是平等的(吃肉就是伤害其他平等的生命),只有行善积德才能在六道轮回过程中得到好的结果和报应,今生种的善因越多,来生就会往越高的一道轮回;经过修行和悟道,如果真正达到觉悟和去执着的境界,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佛学的等级称阿罗汉)就可以超出六道轮回,不生不灭,真正脱离苦海。阿罗汉修为到更高层次就成为菩萨,修佛的终极目标就是超越菩萨而成为法力无边的佛。

修炼的方法又称法门,主要是戒、定、慧,即持戒、禅定、修慧,大乘佛教还要求修六度,即除了戒、定、慧外,还要求布施、忍辱、精进。佛学中有所谓四义三学,四义为贯、摄、常、法,太专业,要解释得讲很多的内容;三学即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佛学三印就是“身、口、心”即行为要做好事,说话要讲好话,想事要想好事。在小乘经典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采用“三法印”去衡量,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讲的是修行是为了上报三重恩,由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孝为先,为了能够使佛法在中国传播就加多一重父母恩。所以在中国佛教界提倡上报四重恩:即上报三宝恩、上报国家恩、上报众生恩、上报父母恩。

佛教场所称为寺院,寺是指规模比较大的(好象大学)场所,院就是规模较小的(好象学院)场所了,通常规模较大的寺内包含多个院。普通老百姓说的寺庙,是指佛教和道教双修的场所,如果单指修佛的场所,那样称谓就是错误的,佛教场所不能称庙,庙一般是指道教和朝庭或大家族建立进行议事的公共场所。每座寺院除了共同供奉释迦牟尼佛之外,不同的宗派供奉着各自的宗师菩萨,而且教义不尽一致;象佛教四大名山[佛教四大名山是:普陀山(代表佛的大慈、大悲)、九华山(代表佛的孝亲、尊师)、五台山(代表佛的大智、大慧)和峨眉山(代表佛的大愿、大行)。]中的安徽九华山供奉着地藏菩萨,主张度尽天下众生,最后才能度自己。很象共产主义的精神: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相类似。普陀山供奉观世音菩萨,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峨嵋山供奉普贤菩萨。到了现代,参照天主教普及到广大普通老百姓和深入到家庭,台湾佛光山的星云大师则倡导大众佛学。我觉得这对进一步弘扬佛法,扩大佛教的影响力是有好处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佛教和其他教一样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进山门礼佛的程序和规矩有很多,由于时间有限,暂且不谈。

有趣的是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已经不是佛教之国了; 在古代曾经是的,但现在印度的佛教徒占不到总人口的1%,其余八成以上是婆罗门教教徒(即印度教)和一部分是伊斯兰教徒。

        佛教的经典种类繁多,概括起来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佛教中较为普及的主要经典,尤其是到了禅宗之后,有三部,一部是《金刚经》,一部是《心经》,还有一部《坛经》,《坛经》(亦称六祖坛经)是两千多部佛经中唯一由中国人创造的一部经典。除了经典之外,一些有修为的法师又将各自修行的心得编写成文来教化众人;如云梄大师的“百岁修行经”、“佛说三世因果经”、志公禅师的“醒世歌”、云谷禅师的“苦乐劝世文”等;简直无法统计。本人之所以只敢讲佛学浅谈,就是因为佛学渊博,本人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很希望能有机会得到高人的指点,我将万分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