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才智运用不当将适得其反

标签:
聪明才智人生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大智若愚真聪明 |
分类: 杂谈与个人观点 |

人世间,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人聪明,有人笨拙,但到头来聪明人未必都有好结果,所谓笨拙的人也有过得很顺心的。所以,关键是看人的聪明才智怎么用,用在什么场合,展示多少才智,需要恰如其分。否则就有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甚至有可能带来烦恼和意想不到的厄运。
耳聪目明,简称聪明。现代人把聪明引申为:会说话,会听话,会做人,会办事。从成功学的角度看,聪明不外乎是世智聪辩;从厚黑学角度看,聪明充其量是不择手段。殊不知,危险总是随着市侩的聪明而水涨船高;靠心计赚到的上位也会在真相大白以后,反而一落千丈。
太过聪明的人,至少有两宗意外之罪:一是聪明害人,二是聪明累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王熙凤、和珅之流就是聪明害人的例子。杨修和东方朔,都是史上最牛的聪明人,他们虽无害人之心,却因为聪明害得自己不得善终。东坡居士苏轼,文章、书法、绘画、诗学无一不精,心思也缜密,可谓古今少有的聪明人,却一世坎坷,几番贬谪,百日牢狱,数次险些掉了脑袋。苏轼传世的作品中,有一首是他后来自悟的《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藏智抱拙”不只是苏轼的传家宝,他还常常挂在嘴边和朋友唠叨,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一文中就有句名言,叫“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这智慧与老子的《道德经》可谓是相得益彰。
话说回来,“大智若愚”倒也的确是老子教给后辈读书人的真传。《史记》记载,孔子参学老子临别时,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今天给翻译出来意思是:了不起的商人,都是藏着银子装穷酸;有修养的君子,都是藏着明白装糊涂。
一言以蔽之,老子交给孔子的就是个“藏”字。一脉以相传,这一绝招后来也被孔子传给了他的学生。在《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孔子说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清代有一养生家石成金编著的《传家宝全集》中,有两篇很好的文章,叫做《守拙歌》和《学拙歌》,现在稍加整理,双诗合璧,奉献如下:
世人笑我拙,谁知拙为贵?口拙无是非,事拙无冤对。
举止不轻狂,饭食不浪费。粗衣遮我身,不想凌罗被。
疏饭充我腹,不求珍中味。呵呵笑几声,嬉嬉吃一醉:
不管李与张,不管兴与废,胸中有主张,只推聋与聩,
日里安稳玩,夜里安稳睡,随他使聪明,反被聪明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