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条件?

标签:
王阳明心学七字真言曾国藩四句真言 |
分类: 杂谈与个人观点 |

这个世界人人都想成大事,希望自己可以有一番成就,尤其是男人。然而,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那么顺利,别说成大事、就是普通生活都过得很艰难。所以,成大事的人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条件的,对于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条件,不同的成功人士有不一样的说法。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将取得成功的方法归纳为七个字:“心、诚、知、底、耐、勤、行”。而清朝的曾国藩则成大事的要素归纳为四字真言,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王阳明的七字诀和曾国藩的四字真言。
王阳明:想要成功人脉是其次,修炼好这七字真言。
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却持有不同的意见。他更是结合自己修行的经验,而这七字真言,对于想要取得成功的我们而言,可以说有着极大的启迪作用。
王阳明与心学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朝著名的思想家。作为一位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更是被列为儒家四圣之一,与孔子、孟子、朱熹并列。据记载,他出生之后年逾5岁仍不能说话,直至一高僧过其家,祖父为其改名守仁才开口说话。而在其后的履历之中,他十五岁便上书献策,而在步入仕宦之后,他直陈利弊,面对刘瑾等人他亦是毫无惧色。
虽然被贬,但亦能思忖良多,更是藉由此在龙场悟道。之后,他平定江西叛乱、宁王叛乱,更是在54岁时急流勇退,选择辞官回乡立院讲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心学四句教,更是影响深远。明穆宗朱载垕便称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至于后来人之中,孙中山、郭沫若、钱穆等人对王阳明以及心学也是推崇备至。王阳明的成功,无疑是有目共睹的。
但他的成功,却可以说是对“心、诚、知、耐、勤、行、底”七个字的恪守与践行的结果。
心:心无外物,心外无理.在王阳明看来,“理”存在于心中,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一般的人物。而要想成为这种成功的人物,则就要先做到“心无外物”,因为“心外无理”。而这种“肯定自我,强调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的观点,无疑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一个人,只有充分地肯定自我,强大自己的内心,这也才是取得成功的根本性因素。否则就如同“德不配位”一般,即便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也终究难以长久。
“诚”: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说文》中:诚,信也。诚信,作为传统美德,它体现的既是伦理道德修养的要求,更是对人在生产、经营等经济行为之中的要求。王阳明认为只有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做到内外兼备,保持一颗纯粹的真实之心,做一个至诚之人,如是才能让他人信服,让自己成为可以他人可以信赖的伙伴。这样一来,前路自然也就拓宽了。
“知”:立志由心,人贵自知
王阳明的心学之中,“知”可以说是哲学命题中的认识论。它是我们对事物的准确认知之后得出的一种论断、认识。而后,王阳明强调“知而后行”。这里的“知”具体落实到我们个人,则可以当做是对自我的一种准确的论断、认识。一如,我喜欢绘画,但却要立志成为文学家,显然这就是“不知”,没有正确的在“心”的主导之下“知”。在“知”之下,也就要求我们要想成功则就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准确的立志,即不好高骛远,又不至于妄自菲薄。如此,再继续努力,成功可期。
“耐”:耐得寂寞,等得苦尽甘来
这个“耐”字,顾名思义即是要求我们能够忍的了,坐得住,正所谓:“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一个人也只有忍耐的了寂寞,吃的了这万般之苦,方才能让自己内心充盈,才能真正的守得云开见月明。王阳明的为官经历便是如此,初入仕宦时不忿于宦官刘瑾干政,他愤而上书,以致于被贬龙场。倘若一般人,定会自怨自艾,但王阳明有的却是思考、忍耐。于是,就有了龙场悟道,也有了日后他并未同流,堪称古今第一完人的评价。
“勤”: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在民间中有一谚语云: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这个故事用在“耐”、“勤”上亦是恰当不过。而相较于民间的通俗化,王阳明则更显具体,他说:勤于求知,细于做事。求知欲,可以说是一个人上进与否的标志,但凡成功之人,我们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近乎贪婪的求知欲。正是要“勤于求知”有如匡衡“凿壁偷光”,苏秦、张仪般“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劳,才能让自己保有上进之心,不至于沾沾自喜,轻易满足;而这份勤于求知背后,学问也会更加精细。
“行”:知行合一,一念发动,便行之
既然有了前面的秉持本心,至诚立志,这“行”之一字便是我们要取得成功的实践论。
而在现实中,我们之中其实并不缺乏“知之者”,但真正的践行者却少之又少。正是因为生活中多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也才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成功。如是就必须要“知行合一”,既然已经“知”,那就必须去在行动上配合,正所谓“一念发动,便行之”,这样一来便可以克制惰性,真正的在行动上产出成果。
“底”:但求无愧于心
有了前面的六字,其实一个人便已经很难失败了,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却常见“一时的成功者”,难见“一世的成功者”。这是为什么呢?就在于这个“底”字之上,这个“底”既是我们界定成功与否的底线,又是我们用以做人的原则。
正所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就在我们心中设下了一个底线,一个必须恪守的底线,这个底线要求我们在道德上无愧于心,在法律上更是严格遵守。而只有如此,你的成功才是长久的,你的成功才是几无瑕疵的。
曾国藩:男人欲成大器,人脉次之!悟透四句真言,就能出人头地。
男人欲成大器,人脉次之!而曾国藩也从人生经历中,还悟出了四句真言,若是你能参透其中的道理,或许也能出人头地。
“挺”字真言
“坚韧支撑,可建非常之业。”
封建社会时期,没有显赫身世的曾国藩,只能依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才有一番作为。
他的一生就在于一个“挺”字。这个“挺”可以说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也可以是挺身而出,有勇有谋。曾国藩历经会试落榜,但他并未因几次失败,就此放弃,反而是潜心学习,更加努力去迎接下一次考试。而皇天不负有心人,曾国藩终于登第,走上了他的仕途之路。
在他入朝为官后,他也不是横冲直撞,贸然猛进,而是有足够清晰的大局观,能明辨是非,挺身而出,主动建立湘军,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他的人生当中,曾遇危难之际,但依旧能坚韧不拔,不轻易气馁,在这种信念支撑之下,定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只是在这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才能披荆斩棘,走向成功。
因此男人欲成大器,并非全靠“人脉”二字,而是遇到挫折与磨难之时,贵在坚持,挺下去。
“辣”字真言
“殊为眼明手辣”。曾国藩曾用此话评价弟子李鸿章,说他做事果断,能直截了当切入重点,抓住最核心的部分去实行。而曾国藩本人也是这样的做事态度,他不畏权贵,不拘泥于封建约束,直接表达并实行他的看法与行动。因此晚清许多大臣都认为,曾国藩乃毒辣之人。
男子若想成大器,自然是不能表现出过于软弱,柔懦寡断的个性,并且切记以妇人之仁来看待问题。男子若是犹犹豫豫,不断徘徊,可能眼见即将到手的机会,都会错失。所以男子欲成大器,必须要果断取舍,切勿优柔寡断,只要在合法的范围,不违背自己的心意的情况,下定了决心,看准了机会,就可以立即去执行。
“敬”字真言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自古以来,中国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处世之道,待人接物上,是遵从为“爱与敬”。曾国藩也深受其影响,在其行为举止之中,处处体现出“敬”字。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才能获取他人的尊重,这是基本的常识。男子欲成大器,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都得与人交际和合作,也就意味着需要与人建立友好的关系。想要与人处好关系的前提,便是学会尊重。不因其身份地位,年龄大小,相貌好坏,而区别对待。并且不管对方于你来说是否有用,都应该保持一颗尊敬他人的谦虚之心。曾国藩也因待人谦和,尊敬他人,被人赞颂。他不曾因对方的官职身份高低,就对人区别对待,可见他处事的态度,为他获得了周围人的赞赏。
“恕”字真言
“容得别人短处,乃是豪杰举动。”曾国藩一生为人谦和,待人真诚,即使是朝野中有人与其意见不合,处处针对他,曾国藩也不气恼,仍然宽容对待。与之齐名的晚清名臣左宗棠,曾经就和曾国藩不太对付。左宗棠便在朝堂上与其作对,经常提出与曾国藩相反的意见。
但曾国藩并不因此愤怒,反而以一颗赤诚之心,来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曾国藩没有因左宗棠的处处针对,对其改观,而是欣赏左宗棠的才干,多次举荐帮衬左宗棠。
男子欲成大器,能力是重要的一部分,但要学会包容,宽恕别人的错处。切勿太过苛刻,这会使得庸人自扰之,用他人过错来惩罚自己。
曾国藩的这四句真言,让人能够了解到欲成大器,并不只是光凭人脉,还需要修身养性,有能力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