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指南》,忆往事#(9)

(2019-07-31 09:39:01)
标签:

老上海

老照片

老建筑

行路图

记录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81:在"大世界〃南侧的西藏路上,有幢深咖啡色大楼,其屋顶为深蓝色琉璃瓦,颇具民族特色。这楼就是基督教青年会大会。1949年,在中法中学上初一的葛一峰先生出于好奇,星期天常与同学去青年会上“主日学”。上课前不点名,先跟着老师唱赞美诗;之后,老师圣经故事;最后同学们做游戏,如击鼓传花、猜谜语等。一楼“主日学”教室旁,还有一个室内篮球场。葛先生曾在那里见过当时篮球名将陈茂林、钱澄海等人。青年会二楼中间是服务台,右侧是图书室兼阅览室,还有一个小礼堂。每年付一元即可办张借书卡。约到了1952年,图书借阅停止了,但报刊仍可阅览。图摄于1950年代,大楼南侧有家"鳯鸣村"(图1),不知为何店。经查不同年代的老地图,早期此地有家郑福斋,解放初迁来一家“鳯鸣村”,1980年代郑福斋还在(往南侧移了,见图4),但“鳯鸣村”换了年丰南货。“鳯鸣村”是否公私合营后改名“年丰”,已无从考证。图5为1985年8月,美国记者David G拍的八仙桥西藏路(宁海路与金陵路之间)大方照相馆,这张相片是从基督教青年会(上海青年旅社)对面窗口俯拍西藏路街景。图6为1980年代,西藏南路青年会南侧年丰南货店。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82:1930年代,魔术师鲍琴轩在大世界游乐场变戏法混饭吃,还真混出了名堂,家产颇富,接着就在大世界旁边开了“五味斋”小吃店,仗着鲍的人气跟大世界的市口,小店天天爆满,生意兴隆(图1-3)。后来又在静安寺路76号开了“五味斋”北号(后来迁址226号大光明门旁,1966年改名人民饭店。图4-6)。鲍琴轩还开了蛋糕店、药店等,但名气最响的还是那二爿“五味斋”(南北号)。鲍与黄楚九交情甚笃,他发家后还时不时地去大世界变戏法,戏法一玩就是几十年,还出过三本变戏法的书。魔术大师美誉由此而来。桑钟焙(1914-1980),浙江余姚人,15岁当学徒,民国26年(1937年)进五味斋莱社北号做服务员。解放后,桑钟焙身着3号工作服,首创“四心、三快、八满意”的工作方法,1959年他出席全国群英会,参加建国十周年北京国庆观礼。1949年初,鲍琴轩在上海西郊漕河泾买下几百亩农田,破土挖湖叠石累山,开了“康健园”游乐园,即今康健公园。1949年清明前后,即4月初,康健园落成,由《申报》1948年3月30日图文报道为证:“今年漕河涇路旁又出現一座「康健園農場」,近來正大興土木,預定於農曆清明前後竣工,以吸引大批遊客。該處規模略近半淞園,聞係鲍琴軒投資所創辦,其唯一特點在「增進健康」原則下,合農場,公園,住屋之設備於一處。”(图7)
周炳臣同黄楚九既是同乡(余姚),又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黄楚九死后,大世界被黄金荣霸占,周家同黄楚九夫人王菊贞仍有往来。后周家败落,周炳臣无奈将其孙周金宝过继给黄老太的干儿子王颂洲做儿子。从此,周金宝改姓王名仁农至今。同时,王仁农也是鲍琴轩的干儿子。鲍有独子名汉卿,故将王改名汉民。王仁农(汉民)后来撰文回忆道,1950年他从苏州到上海报考华北高校时,住在愚园路的鲍家约月余。那时养父鲍琴轩已过世,其子汉卿在圣约翰大学新闻系住校读书,他俩难得见面,但颇投缘。鲍家在愚园路(地址待考),一座三层楼花园洋房,前有汽车库,花园在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清净典雅。王在此复习迎考。鲍氏在愚园路家门口还开了爿药店,生意亦不错。鲍琴轩是个大忙人,中午不回来吃饭,他在大世界忙他的事。王仁农若去五味斋吃点心,记个账就可以,但较少去,因考大学得多读书。1950年,王参军去了,听说寄爹鲍琴轩被捕后,其实他问题不大,却吓死在狱中。1956年王考入北京矿院后,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王仁农听说鲍之子汉卿也被错划为右派。1964年春节,王在内蒙古结婚,新婚夫妇来上海旅游,顺便去康健园看望鲍妾胡氏姐。那时,胡大姐在园内茶室工作,从她那里了解到鲍家的境况。从此,王与鲍家失联。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83:昨接老邻居陈老师微信,她让我得空查一下“戈登路德庆坊”(“德庆”两字是读音,不知是否写对)。1938年前后,陈老外婆家从甪直逃难至沪在此住过多年,令弟出生于此地,房主名潘仲林,当时是上海交通银行副行长,是乡亲。回家查了老地图,德庆坊在戈登路(今江宁路)363弄,地处新闸路与武定路之间,离新闸路口更近一点,但离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有点远了。从图上看,1940年代,德庆坊南侧有一美国兵营(图2),弄堂口有一家维生运输公司停车场,旁边是三极无线电学校。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读《指南》,忆往事#(9)
84:1925年,南京东南大学停办工科,在该校担任工科教授的杨杏佛因此失业。不久,杨家离开南京迁住上海法租界环龙路(南昌路)100弄7号(图2)。杨杏佛因特殊身份,为安全考虑,经人介绍,住进了“孤岛”租界弄堂房子(图1为1928年杨杏佛在铭德里家中)。房租每月7元,约2石米价(1石为160斤)。杨小佛后来撰文回忆起这段弄堂生活,往事历历在目。天井、厢房、客堂间、前楼、亭子间,一一道来,如数家珍。对两扇黑漆大门更是不能忘怀,新世纪后还故地重游,特地在7号门前留影(图3)纪念。杨家隔壁邻居8号住着叶楚伧家。半个世纪后,叶家后人叶元、叶吉益还约杨小佛在市政协餐厅相聚,互叙儿时弄堂生活。5号里厢住了郭泰祺,郭1927年后曾任外交部特派员。是年,国民党成立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地点就设在离杨家不远的陶尔斐斯路(南昌路东延伸段,近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口)24号,杨杏佛只需步行10钟就到筹备处。当时24号顶楼设有与北伐军司令部通讯的秘密电台。不知电台怎么被孙传芳手下侦悉,于是会同法巡捕守候24号门前,逮捕了来上班的杨杏佛。后经宋庆龄斡旋,才将杨杏佛保释出来。1925年至1927年间,杨杏佛先生两次临危脱险(后一次杨被杨虎扣留),均寓铭德里7号。1929年杨家又从铭德里迁住霞飞路927弄霞飞坊5号(图4、5)。霞飞坊是法国天主教会专供出租而建造的新式里弄房子,共有100多幢三层楼连体住宅。每一层楼各有约30平方米房间一间,二楼配有抽水马桶、浴缸、面盆和冷热水管道齐全的浴室,三楼浴室管道均全,需要时可装全部卫生设备。从此不必每天清晨听到拉粪车的高喊“拎出来”时,急匆匆地将马桶拎到大门口。杨小佛回忆道,他们家包括汽车间的租金为58两关银(相当于国币82元),另加自来水增压费2元。要不是父亲被蔡元培以月薪600元聘为大学院教育行政处主任,霞飞坊是住不起的(铭德里月租金7元)。1929年至1935年杨家居住霞飞坊期间,杨小佛从小学读到初中,他曾就读国本小学(环龙路)、联益小学(霞飞路)和青年中学(霞飞路)。寒暑假在弄堂里疯玩,如与小朋友玩捉强盗、打弹皮弓、谈天、拌嘴或一起去回力球场看免费电影。住了2号的吴日仕是牙医师,他夫人是英国人,长次两子与杨小佛年龄相仿,他们读的是西童公学。前弄24号里住了回力球场职员,葡萄牙人,他的两个女儿常送回力球场赛前的电影票给杨小佛等小伙伴。网球健将余田光住了82号,每年圣诞前夕他母亲会请杨小佛等吃圣诞餐因为余家两个女儿路德和培德也是杨小佛的弄堂小伙伴。杨杏佛的同事陈翰苼家的后门就对着杨家前门,还有跨过大弄堂左面第二家住了竺可桢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