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上海影戏院#之三杜美大戏院

(2015-01-31 19:59:44)
标签:

老上海

老照片

影戏院

历史

记忆

分类: 雪泥鸿爪

杜美大戏院的黄金时代

--已消逝的老上海影戏院之三

/ 李建华

#老上海影戏院#之三杜美大戏院
*上世纪80年代,位于东湖路9号的东湖电影院

 

一、孤岛娱乐舒适之宫

 

1899年法租界第二次扩界,1902年越界修筑了一条长474米的小路,由当时法属越南总督杜美(Doumer)而得名杜美路(Route Doumer,今东湖路)。1908年,杜美路9号建有一座医院及药材仓库,后改建成溜冰场和夜公园。上世纪20年代,这座花园住宅由犹太人加登(S.Gatton)入住。许步曾先生在《爱因斯坦的两度访沪》一文中写道:“1923年元旦,爱因斯坦在工部局礼堂作了相对论讲演。同日下午, 他还出席了上海犹太宗教公会的招待会……招待会由犹太人加登(S.Gatton)夫妇为东道主,在杜美路9号他们宏伟的住宅举行。上海犹太人社区的名流大都出席了招待会。

1939年,加登夫妇私宅再次易手,由德籍犹太人K·冈勃和H·科恩盘下并改建成影院,初名杜美大戏院,占地2913.35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同年64日影院开幕,首映美国派拉蒙巨片《欲望》。影院地处法租界,相对“国泰、“巴黎来说,“杜美”闹中取静,隔壁的格罗希路(Route de Grouchy,今延庆路4弄、18)弄堂里厢当年住着不少白俄侨民,故影院的观众除少数洋行买办、银行高级职员等华人外,大多是白俄侨民。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大批白俄贵族被迫离乡来到中国寻找生机,他们在上海觅得生存空间,并在自家人开的影院娱乐消遣,过上了舒适滋润的日子。故而当年有人戏称杜美大戏院为“白俄侨民俱乐部”。杜美大戏院在开业广告写道:“开沪上电影经济之路,为孤岛娱乐舒适之宫。以二轮票价看第一流名片,凡属新片本院第一家放映。”影院低调开幕,走的却是小众高端路线。杜美大戏院早期(1939-1941年)以放映美国八大电影公司和英国鹰狮影片公司的影片为主,不放映国产片。

#老上海影戏院#之三杜美大戏院
*1939年6月4日《申报》第21版杜美大戏院开幕广告 #老上海影戏院#之三杜美大戏院

*1939年7月《申报》杜美大戏院放映苏联影片《农夫曲》广告

 

二、战后放映美国影片

    

 经原东湖电影院经理张利人先生介绍,笔者采访了原杜美老职工金国良先生。金国良于19447月经人介绍进入杜美大戏院,直到1994年离开东湖电影院,与这座影院结缘长达半个世纪。年逾八旬的金老先生,精神矍铄,记忆清晰,说起“杜美”往事滔滔不绝,一连串老上海的电影公司和影片名,将笔者带进了“杜美”的黄金时代。

 1944年,13岁的金国良进入杜美大戏院工作。那时正处汪伪统治时期,只在下午放映三场电影,即下午2点半、5点1刻、8点半。“杜美”不加入“华影”,特立独行,以放映苏联影片(原版片)为主,其中有不少苏联革命影片,如《夏伯阳》、《农夫》等,在当时左翼文艺圈内影响很大,交大一些师生将“杜美”作为接受进步思想场所,时常赶来观摩革命影片,还在影院内散发传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杜美”立马插上苏联国旗,以示庆贺。抗战胜利后,“杜美”又恢复放映美国影片。当时,“杜美”没有译意风,放原版片靠打灯片显示出中文字来给观看。        

 金国良在“杜美”从拉门“小郎”(boy)做起,到了十六七岁开始跑外勤,去影片公司拿片子。他经常去虎丘路光陆大楼(华纳兄弟、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设在楼内)或河南路桥堍河滨大楼(米高梅、哥伦比亚、联美、环球等公司)取片。专职跑片(送片)是后来的事,早期都是影院派员去影片公司取片的。放映前,影院老板与影片公司签合约,按票房分成。

 1948年之后,影院开始施行跑片。金国良记得当年放电影《出水芙蓉》(米高梅)时,“杜美”跟静安寺路上的“大华”(新华电影院前身)之间跑片。但也不是每部影片都跑片,只有拷贝紧张的影片,为满足观众先睹为快而与其他影院跑片。

 金国良回忆道,过去没有早场电影的,每天放一部电影,即便有早场,也是动画片。建国后才开始做早场电影。一般一天做三场,下午2点半开始,做到晚上8点左右。那时他每天午饭后从南市大兴街家里出门,先走到八仙桥,乘法商1路有轨电车(1908年开通,1948年后改6路,十六铺至福开森路,今26路无轨电车)到霞飞路华龙路站下车,随后走到杜美路上班。

“每天上班蛮开心,像在屋里厢一样”,讲起“杜美”,金国良美滋滋的,至今仍留恋那段黄金岁月。过去,电影院内很少有衣帽间,杜美大戏院专辟一小房间做衣帽间,方便观众寄放衣物。“杜美”老板待人接物相当人性化,对员工也很客气,进出遇上都会打招呼,像自家人一样。老板给员工的薪酬也不低,一个月发2次工资,工资法币90多块,高的106块,当时一两黄金也不过90元出头点;通常一天只做三场电影,有时加场,老板每场加发5角钱报酬,霞飞路(淮海路)上吃一客罗宋大菜不过1块钱。遇上夏天高温天(那时摄氏33度就算高温了),老板还会以一杯冰啤、一小碟沙拉、一块牛排犒劳员工。“碰到搿种老板,侬还会偷懒伐!”

 讲起老板来,金国良充满了感恩之情。当时“杜美”的中国员工有十几个人,还有6个白俄小女孩做领票(领位员,帮助客人找到座位),中国人做售票、检票、放映、清洁等。“杜美”老板冈勃很念旧,1948年离开上海后,于1981年再次来到上海,通过中旅社找到原“杜美”老职工,并在下榻的宾馆宴请大家。后来老板过世了,老板娘也来过一次,与“杜美”老职工叙旧,临走还送每位红包300美元,聊表心意。讲到这里,金老稍稍有点激动:“与老板、老板娘合影照片,我还珍藏在家。”金国良以前一直收集电影说明书以及海报,到了“文革”中生怕抄家,无奈将自己辛辛苦苦收集的影片说明书和海报统统毁掉了。真是可惜!

 1948年,犹太人冈勃将“杜美”作价转手白俄奥大力克(顺昌路90号亚蒙大戏院,后来改名“大同”,也是他开的)经营,后来又由白俄皮尔泼(又译皮白尔)接盘经营,直至1953年。

#老上海影戏院#之三杜美大戏院

*1947年夏,金国良在杜美大戏院花园内,背景为影院大门口#老上海影戏院#之三杜美大戏院
*1981年夏,原杜美大戏院老板冈勃回上海与东湖电影院老职工合影。左起:沈立甫、黄伯华、冈勃、陈家森、金国良

 

国内首创立体电影 

 

1953年,杜美大戏院外籍老板离开上海,影院由职工维持了将近一年,195471日,由市文化局接管,并改名东湖电影院,仍为专业电影院。1960年,经市电影公司批准进行大修,改建放映室,设置立体电影银幕。同年34日,东湖电影院成为全国第一家立体电影院。改建之初,影院因没有可供放映的立体故事片,上海电影系统就开始科研攻关,先试制了几部彩色纪录片《青春的旋律》、《欢乐的童年》、《黄浦江畔》、《漓江山水》,供“东湖”首映,并引起了轰动。

 国良记得,当年为了顺利放映立体宽银幕电影,市电影局分管副局长蔡贲等在东湖电影院蹲点指挥,一批专家到场,换银幕、配立体眼镜,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当时放映设备不是进口的,是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电影机械厂研发自制的。宽银幕用的变形镜头玻璃,也是上海工业玻璃六厂攻关搞出来的。天马厂摄影师查祥康担任《魔术师的奇遇》摄影,在放映这部立体故事片之前,也来到东湖电影院与研发变形镜头的师傅一起攻关。

1962年7月1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在东湖电影院隆重献映。影片由著名导演桑弧执导,著名喜剧演员陈强、韩非、孙景璐领衔主演。影片讲述了魔术师陆幻奇解放前后在上海不同的生活经历,中国影坛的三大喜剧明星的精彩表演令人叫绝,而立体电影的技术将喜剧效果渲染得淋漓尽致。

影片上映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上海市民闻讯纷纷涌向“东湖”,挤满了原本人迹稀少幽静安宁的东湖路,出现了观众通宵排队购票的火爆场面。从淮海路口到另一头的四岔路口(新乐路、延庆路、长乐路、富民路),天天人山人海。其盛况绝不亚于2010年初的3D大片《阿凡达》。

看过《魔术师的奇遇》的老上海观众晓得,一场电影近一个小时,却要分两次放映,中间需换片,因为当时东湖立体电影院只有一台立体放映机,而拷贝盘容量有限,只好分两盘放映,于是中场稍作休息,换片后继续放映后半段。这部影片连续放映了4年,为中国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影片(这一纪录后被1980年上映的《庐山恋》打破),直到“文革”爆发才停映。

 1962年东湖电影院还举办过法国电影周,放映《塔曼果》,陈云、邓颖超、柯庆施、曹荻秋等领导曾前来观看。

 1966年“文革”开始后,8月里的一天,一帮红卫兵来到东湖电影院,二话不说,用纸将“湖”贴掉,写成“风”字,即易名东风电影院,直至1972年1月12日恢复原名“东湖”。遗憾的是当时没用相机拍下这一幕。“文革”期间,上海影院以放映八个样板戏为主,“东湖”也不例外。

“文革”过后,文化娱乐领域逐渐复苏,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重新走进百姓生活。1979年2月,中影公司引进了美国立体故事片《枪手哈特》,在影院放映时再度轰动上海。1982年,“东湖”放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新拍摄的立体故事片《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申城重现观众通宵排队购票的火爆场面,新闻媒体还为此进行了报道。1987年,“东湖” 改造院外绿化工程,增立《洗女嬉水》塑像。19883月至5月,又投资19万元,装潢门面、喷泉、座椅等。

#老上海影戏院#之三杜美大戏院
*2014年12月11日,金国良(中),东湖电影院原经理张利人(左)与笔者合影

 

四、 无奈退出历史舞台

 

1992年,东湖电影院经过立体声改造,成为上海第一批三星级电影院,但立体电影终因当时的技术限制、摄制成本、缺少合适的剧本等诸多因素,影院营业大不如前。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卡拉OKVCD风靡起来,电影已失去了往日独霸娱乐市场的魅力。面临困局,影院何去何从?

1994年5月,东湖电影院试行转制,影院“以房养文、自收自支”,遂与日本藤田公司合作成立上海东湖富吉达商务公司,拆除影院,原址上筹建东湖大厦,拟在裙房里为“东湖”保留三个放映厅。

不幸的是,1998年,大厦造到地面二层时,日本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藤田公司资金链断裂,工程被迫停工。当时藤田已投入1000万美金,而东湖是藤田在中国唯一投入现金的项目,为了不让大楼成为烂尾楼,还“东湖”一座电影院,藤田公司退出项目前,再向中方投入472万美金,作为补偿。最终,藤田公司在此项目上近1500万美元打了水漂。“东湖”拿了这笔钱再造一座电影院是没问题的,但考虑到大厦基础是按25层来做的,加之原施工方住宅总公司愿垫资75%继续施工,最终决定完成大厦项目建造。

2000年大厦竣工,名东湖大楼,除放映厅外,其余楼层开始招租。2001年,东湖大楼以近3亿人民币转让上海地产集团,更名地产大厦。大楼内的ktv和三个放映厅全部归属地产大厦。此时东湖电影院已名存实亡了。2003年,“东湖”投入放映设备和工作人员和地产集团合作在大厦内建一座内部电影院,平时还可作开会之用。直到2010年,“东湖”人员退出地产大厦。从此,有70余年历史的东湖电影院在上海影院版图上消失。

*此文首发《上海滩》杂志2015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