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影戏院#之三杜美大戏院

标签:
老上海老照片影戏院历史记忆 |
分类: 雪泥鸿爪 |
杜美大戏院的黄金时代
--已消逝的老上海影戏院之三
文/ 李建华
一、孤岛娱乐舒适之宫
1899年法租界第二次扩界,1902年越界修筑了一条长474米的小路,由当时法属越南总督杜美(Doumer)而得名杜美路(Route Doumer,今东湖路)。1908年,杜美路9号建有一座医院及药材仓库,后改建成溜冰场和夜公园。上世纪20年代,这座花园住宅由犹太人加登(S.Gatton)入住。许步曾先生在《爱因斯坦的两度访沪》一文中写道:“1923年元旦,爱因斯坦在工部局礼堂作了相对论讲演。同日下午, 他还出席了上海犹太宗教公会的招待会……招待会由犹太人加登(S.Gatton)夫妇为东道主,在杜美路9号他们宏伟的住宅举行。上海犹太人社区的名流大都出席了招待会。”
1939年,加登夫妇私宅再次易手,由德籍犹太人K·冈勃和H·科恩盘下并改建成影院,初名杜美大戏院,占地2913.35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同年6月4日影院开幕,首映美国派拉蒙巨片《欲望》。影院地处法租界,相对“国泰”、“巴黎”来说,“杜美”闹中取静,隔壁的格罗希路(Route de Grouchy,今延庆路4弄、18弄)弄堂里厢当年住着不少白俄侨民,故影院的观众除少数洋行买办、银行高级职员等华人外,大多是白俄侨民。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大批白俄贵族被迫离乡来到中国寻找生机,他们在上海觅得生存空间,并在自家人开的影院娱乐消遣,过上了舒适滋润的日子。故而当年有人戏称杜美大戏院为“白俄侨民俱乐部”。杜美大戏院在开业广告写道:“开沪上电影经济之路,为孤岛娱乐舒适之宫。以二轮票价看第一流名片,凡属新片本院第一家放映。”影院低调开幕,走的却是小众高端路线。杜美大戏院早期(1939-1941年)以放映美国八大电影公司和英国鹰狮影片公司的影片为主,不放映国产片。
*1939年7月《申报》杜美大戏院放映苏联影片《农夫曲》广告
二、战后放映美国影片
“每天上班蛮开心,像在屋里厢一样”,讲起“杜美”,金国良美滋滋的,至今仍留恋那段黄金岁月。过去,电影院内很少有衣帽间,杜美大戏院专辟一小房间做衣帽间,方便观众寄放衣物。“杜美”老板待人接物相当人性化,对员工也很客气,进出遇上都会打招呼,像自家人一样。老板给员工的薪酬也不低,一个月发2次工资,工资法币90多块,高的106块,当时一两黄金也不过90元出头点;通常一天只做三场电影,有时加场,老板每场加发5角钱报酬,霞飞路(淮海路)上吃一客罗宋大菜不过1块钱。遇上夏天高温天(那时摄氏33度就算高温了),老板还会以一杯冰啤、一小碟沙拉、一块牛排犒劳员工。“碰到搿种老板,侬还会偷懒伐!”
*1947年夏,金国良在杜美大戏院花园内,背景为影院大门口
*1981年夏,原杜美大戏院老板冈勃回上海与东湖电影院老职工合影。左起:沈立甫、黄伯华、冈勃、陈家森、金国良
三、国内首创立体电影
1953年,杜美大戏院外籍老板离开上海,影院由职工维持了将近一年,1954年7月1日,由市文化局接管,并改名东湖电影院,仍为专业电影院。1960年,经市电影公司批准进行大修,改建放映室,设置立体电影银幕。同年3月4日,东湖电影院成为全国第一家立体电影院。改建之初,影院因没有可供放映的立体故事片,上海电影系统就开始科研攻关,先试制了几部彩色纪录片《青春的旋律》、《欢乐的童年》、《黄浦江畔》、《漓江山水》,供“东湖”首映,并引起了轰动。
1962年7月1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在东湖电影院隆重献映。影片由著名导演桑弧执导,著名喜剧演员陈强、韩非、孙景璐领衔主演。影片讲述了魔术师陆幻奇解放前后在上海不同的生活经历,中国影坛的三大喜剧明星的精彩表演令人叫绝,而立体电影的技术将喜剧效果渲染得淋漓尽致。
影片上映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上海市民闻讯纷纷涌向“东湖”,挤满了原本人迹稀少幽静安宁的东湖路,出现了观众通宵排队购票的火爆场面。从淮海路口到另一头的四岔路口(新乐路、延庆路、长乐路、富民路),天天人山人海。其盛况绝不亚于2010年初的3D大片《阿凡达》。
看过《魔术师的奇遇》的老上海观众晓得,一场电影近一个小时,却要分两次放映,中间需换片,因为当时东湖立体电影院只有一台立体放映机,而拷贝盘容量有限,只好分两盘放映,于是中场稍作休息,换片后继续放映后半段。这部影片连续放映了4年,为中国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影片(这一纪录后被1980年上映的《庐山恋》打破),直到“文革”爆发才停映。
“文革”过后,文化娱乐领域逐渐复苏,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重新走进百姓生活。1979年2月,中影公司引进了美国立体故事片《枪手哈特》,在影院放映时再度轰动上海。1982年,“东湖”放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新拍摄的立体故事片《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申城重现观众通宵排队购票的火爆场面,新闻媒体还为此进行了报道。1987年,“东湖” 改造院外绿化工程,增立《洗女嬉水》塑像。1988年3月至5月,又投资19万元,装潢门面、喷泉、座椅等。
*2014年12月11日,金国良(中),东湖电影院原经理张利人(左)与笔者合影
四、
1992年,东湖电影院经过立体声改造,成为上海第一批三星级电影院,但立体电影终因当时的技术限制、摄制成本、缺少合适的剧本等诸多因素,影院营业大不如前。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卡拉OK和VCD风靡起来,电影已失去了往日独霸娱乐市场的魅力。面临困局,影院何去何从?
1994年5月,东湖电影院试行转制,影院“以房养文、自收自支”,遂与日本藤田公司合作成立上海东湖富吉达商务公司,拆除影院,原址上筹建东湖大厦,拟在裙房里为“东湖”保留三个放映厅。
不幸的是,1998年,大厦造到地面二层时,日本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藤田公司资金链断裂,工程被迫停工。当时藤田已投入1000万美金,而东湖是藤田在中国唯一投入现金的项目,为了不让大楼成为烂尾楼,还“东湖”一座电影院,藤田公司退出项目前,再向中方投入472万美金,作为补偿。最终,藤田公司在此项目上近1500万美元打了水漂。“东湖”拿了这笔钱再造一座电影院是没问题的,但考虑到大厦基础是按25层来做的,加之原施工方住宅总公司愿垫资75%继续施工,最终决定完成大厦项目建造。
2000年大厦竣工,名东湖大楼,除放映厅外,其余楼层开始招租。2001年,东湖大楼以近3亿人民币转让上海地产集团,更名地产大厦。大楼内的ktv和三个放映厅全部归属地产大厦。此时东湖电影院已名存实亡了。2003年,“东湖”投入放映设备和工作人员和地产集团合作在大厦内建一座内部电影院,平时还可作开会之用。直到2010年,“东湖”人员退出地产大厦。从此,有70余年历史的东湖电影院在上海影院版图上消失。
*此文首发《上海滩》杂志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