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客,让我如何说爱你?

(2008-12-25 08:21:11)
标签:

博客

网络

创新

娱乐

文化

杂谈

分类: 杂谈博客

    近来,上网写博或读博客的时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一来,腰病再发,不能久坐;二来,除了去看望几位老博友外,能让我流连忘返的博客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是眼高手低的,读许多文章过不了前三行就不想再读下去。总觉得遍地开花的博客缺点什么,但也没往深处想。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汇报》的报道,是有关博客的,又是采访方兴东博士的,便引起了我的注意。据报道,几天前,博客中国董事长方兴东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平时我不看国内博客,只看几个以高科技为内容的美国博客。”“博客教父”为何不看本土博客?方兴东直言缘由:“国内博客鱼龙混杂,总体而言缺乏建设性。”方博士的此番话,只是他对国内博客现状的一家之言。他的“不看”也许绝对了些;他的“只看”也是他的无奈之举;至于他的“缺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

 

    2003年是中国博客元年,那年底方兴东和几位同道共同创办的“博客中国”成为全球中文第一博客网站,他因而被业内称为“中国博客教父”。在以后的几年里,博客如雨后春笋,迅速遍及全国大城小巷。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07年底发布的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截至去年11月底,中国博客作者数量已达4698.2万人,拥有博客空间7282.2万个。如今,博客已不是什么陌生的东西,它从最早的精英群体的交流平台,到现在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生活方式。当初为博客摇旗呐喊、到处奔走推广的方博士,也没想到博客的发展正远离他的初衷,朝着越来越娱乐的方向挺进。是悲是喜,谁能解得其中味?   

 

    根据美国博客搜索网站Technorati于2008年10月发布的全球博客现状调查报告,2007年的博客群中,“表达意见以及情感”的占79%,“分享经验心得”的占73%,“想认识具有同样志趣的人”占62%。相应地,在“博客为你带来什么”的问卷中,回答“与不相识的人成为朋友”的占67%,“与已相识的人成为朋友”的占47%,“更热爱自己的爱好与兴趣”的占60%。与此相比较,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7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中,写博客为了“记录自己的心情”的比例最高,占33%,“别人都有,我也跟着建一个”的居次位,占28%,“找个场所表达自己观点”的占12%,“借此机会多认识些朋友”的占10%,“想要和别人分享一些资源”的仅占6%。从以上的数据可看出,中国的博客更偏向娱乐,他们大多数把博客当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抱着玩的心态,娱乐一番而已。这与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轨迹息息相关。对这种现象方博士分析道: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由黑客文化驱动的美国网络文化,确立了其“自由、开放、共享、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当初的网络文化,是一种带有嬉皮士之风的反主流文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高科技创意文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驱动力,在走过半个世纪的渐进式发展后,美国的网络文化正在健康成长,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融合而成新的主流文化。反观中国,十几年前,网络文化甫一兴起,就伴随着商业化的浪潮。在自由自在、无边无际的状态中,网络更多地成为了消费和娱乐的场所,其内在秩序与规范、精神与追求的缺席,与早期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一脉相承。

 

    在中国,核心价值缺失的博客,还能走多远?这个问题一时难以回答,这取决于国内网络文化的发展健康与否。如今人们偏好发布娱乐话题、隐私曝料、言语攻击、自我炒作之类的博客,是因为它有不小的市场,能抓大众的眼球,有了高点击率,商机就在其中。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迎来新生的博客,决定了其核心价值观的先天不足。这就不难知道,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的博客为什么面目繁多、真假难辨、低俗居多的深层原因。徐静蕾博客的点击率登顶全球博客排行榜,国人兴奋不已,更加迎合了娱乐化博客的思潮。也许这只是阶段性的热潮,当退潮之后,人们发现自己在裸泳时,会去寻找那失缺已久的东西。那些具有独立之思想、创新之精神的博客,会有受人追捧的那一天吗?中国博客的明天,还值得期待吗?!我只有感叹:博客,让我如何说爱你?

 

 

注:文中的相关数据统计资料及报道均取自《文汇报》。

博客,让我如何说爱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