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祖孙故乡行

(2008-03-14 07:03:58)
标签:

故乡

祖孙

亲情

旅游

杂谈

分类: 临风岁月
       祖孙故乡行
 
临  风  岁  月(199) 

 

二○○○年五月十日

 

    这次五一长假我们一家陪着老母亲,踏上了去故乡绍兴的列车。母亲是第一次乘空调特快列车,感到非常舒适,一路上和我们有说有笑,心情特好。我母亲已七十多岁,腿脚还算灵活,应她在绍兴的小弟(我的小舅)再三邀请,想去故乡看看。母亲平日寡言少语,性情孤僻,除个性使然,这与她特殊的遭遇和经历有关。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平时很少有陪她老人家聊天的时间。我在家排行老幺,相对哥姐来说,和母亲待在一起的时间较长,和她老人家也比较谈得来。这次出行由我一路陪同,她就很放心。我也想借这次机会带阿园去我母亲的出生地――嵊县三界(我尽管去过绍兴多次,可从未去过嵊县),去祭扫我外婆外公的墓。

       祖孙故乡行

    说起嵊县,人们首先会想到越剧。不错,嵊县乃越剧之乡,越剧十姐妹(尹桂芳、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筱丹桂、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中的袁雪芬(杜山村人)、范瑞娟(黄泽镇人)、傅全香(后庄村人)都是嵊县人。我母亲在解放前夕,随我父亲离开故乡,来到上海讨生活。期间很少回乡。在我的记忆中,七十年代我外公去世时,那次奔丧是由我大姐代表全家去嵊县的。母亲生性好静,是极不爱走动的人,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她再次踏上故土时,会作何感慨?故乡的山还是那么绿,水还是那么清吗?

    来到绍兴城,母亲和我大哥就住在我小舅家,我、园妈和阿园就住在小舅家附近的宾馆里,这样,一来可以住得宽敞些,大家不必挤在一起;其次相邻而住,大家走动也方便。

       祖孙故乡行

    五月三日,我们一行八人乘坐中巴车前往嵊县。中巴车到了三界站,我以为到点了,急忙拉着阿园下车,说:“我们到了。”“没到三界,还有一段小路要走。”舅妈连忙说道。三界的茶厂远近有名,但交通还是不便。我们只能再搭乘拖拉机,一路颠簸来到三界。

       祖孙故乡行

    当我们沿着小路走到三界石板桥时,有老乡跟我母亲打招呼了,母亲仔细端详对方,似曾相识,却唤不出名字。真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之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顿时将母亲的记忆带回到那遥远的时光……

       祖孙故乡行

    原先在上海听母亲讲过故乡的事,可眼前的一幕却过于落寞:除了几个在玩耍的孩童外,一路看到的就是坐在门前闲聊或发呆的老人;少闻鸡鸣狗叫,不见猪仔满圈。后来听大舅说,如今家家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谋生路去了,留下的只是老幼体弱的,哪来的人气啊?!老人们要么在家搓麻将打发时光,要么晒着太阳望着天空发呆。是啊!我母亲在五十年前,不是也从这小山村走出去,成为上海的移民吗?如今,年轻人走出家门的意愿更强于父辈,一场轰轰烈烈的移民潮正在掀起。

       祖孙故乡行

    村子不大,听到母亲来到的消息,都纷纷登门寒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聊着过去的事,孩子们结伴早已玩开了。阿园跟着表弟满村子转悠,觉得满世界都新鲜。到了果园,就摘下果子往嘴里塞,也不管果子是否干净。阿园穿着旗袍在爬山坡,也给小山村平添一份亮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