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拜读了哲夫先生《中国作家为何光吃饭不谈文学?》的作品,谈谈对一些观点的感受。
1.先生的观点之一,作品谋篇立意往往最重要,最忌外泄。好的构思一旦外泄,等于提点人家,同类作品会跟风出现。
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我支持先生的观点。文学创作是主体心理诸因素综合运作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作品谋篇立意即为文章的魂。好的文章立意来源灵感,灵感自然闪现给别人,自己当然会吃亏,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作家当然以拥有好的作品为自豪,也就是拥有好的谋篇立意才是好文章的前提。
再有同类作品跟风,都凑个热闹,提升一下的人大有人在。本篇的感受当然也不例外了。
2. 先生敢于剖析自己和职业——自古文人相轻是历史风气所使然。
先生所讲“有的作家甚至互相之间从不读彼此的作品,真诚的以为,你觉得你的作品好,我觉得我的作品也比你不差。更有的坦而言之,自谓从不读别人的作品,最爱读的是自己的作品”。这点确实没有想到,而且也很诧异,仔细想象也能接受。但我斗胆一句,希望应该取长补短,看看别人的文章也无妨,起码应该有交流。
3. 社会大环境转轨中的心态。
先生敢于批判这个职业中现象:人人心里红尘万丈,言必以实惠说事,个个都乌眼鸡似的,权钱共谋,官商勾结,恨不能有生之年把全天下的财富都据为已有,急功近利的连儿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超前透支超前消费了。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和社会大环境相互吻合。如此,作家首先是社会一员,纵然傲骨,也难免所熏陶。当然,有时作家在作品中如果偏了也会推波助澜。
我想这种状况会随着社会的转轨而改变,这个群体会为中国的崛起而吹响号角,会为大多数而呐喊,会成为一种至高无上职业。社会中缺少不了作家,即使有点未脱俗状况,他们思考在了我们的前面。
回到家中寥寥几笔,语无伦次,还请哲夫先生见谅。
2008-7-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