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竹记》(唐 白居易)原文、译文和赏析

(2014-09-13 08:54:45)
标签:

唐代散文阅读

分类: 古代汉语

 

《养竹记》(唐 白居易)原文、译文和赏析

 

原文: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鸣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译文:

     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挺直,凭着挺直的本性可立身;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挺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内心是空的,凭着心空可以体验道(的存在);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因为科举考试及第,被授以校书郎的职务,开始在长安寻求借居的处所,找到了地处常乐里的前任相国关先生的私人住宅的东亭住下来。第二天,走到亭东面靠南方的一个角落,在那里看到了一丛竹林,枝叶受到损坏,显得没有姿态。向一位姓关的老人询问这是为什么,他说:这竹是相国亲手栽的。后来,关相国离开了相国府,别的人借住在里面,从此做竹筐的人去砍它(用来做竹筐),做扫帚的人去割它(用来做扫帚),砍掉之后乘下的竹子,高不足一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数目不过一百。再加上杂草杂树长在竹林里,茂盛的杂树和纤细的杂草长在一起,再也没有竹子的样子了。我痛惜这些竹子曾经为长者亲手所植,却被俗人看低,被砍伐弃置成这个样子,但竹的本性还在。于是砍掉杂树割掉杂草,清除其中的脏物,给过密的地方增大空隙,给它们的根部培上土,不到一天就完成了这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太阳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竹荫,风吹过来的时候有清越的声音。竹影随风摇摆,显出很高兴的样子,好像是对它们的际遇有所感激。

      啊!竹子是植物(尚且如此),对于人会怎么样呢?凭着它有同贤者相似的地方如果有人能爱惜它们,给它们培好土好好种植它们(都会如此),更何况真正的贤者呢?既然这样那么竹子同草木相比,就同贤者和一般人相比是一样的。啊!竹子不能自己使自己与其它草木不同,只有人能使之与一般草木不一样。贤者也不能自己使自己与一般人不同,只有任用贤者的人才能使他们与一般人不一样。所以写下这篇《养竹记》,写在亭子的墙上,以留待日后居于这里的人看,也希望统治者(用贤者)能看到这篇文章。

赏析:

以竹比德  用心良苦

――白居易《养竹记》赏析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建善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 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於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 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於亭之东南隅,见丛竹於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於关 氏之老,则曰: “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繇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 刑馀之才,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翦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於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於感遇也。竹植物也,於人何有哉?以其有似於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於草木,犹贤之於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於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於今之用贤者云。

      我国儒家美学思想中,向来就有“比德说”。即人对自然物的欣赏和赞美,是基于自然物的某些特征,可用来比拟、象征人的某些美德。也就是说,将自然物的外在特征通过人的联想而伦理化、 社会化, 把自然物人格化, 从而将自然美转化为社会美。 这种美学思想在 《论语》和其他先秦、两汉著作中曾多次出现。如《论语·雍也》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水和人的品德仁、知相联系。《论语·子罕》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将松柏的不怕严寒和人的坚贞不屈的品德相比。《说苑·杂言》篇的一则记载,通过孔子回答子贡的一段话,则将这种思想阐发得更加详细:“夫水者,君子比德焉。(水)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不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这样,水的许多自然特征就转化成了社会的与伦理的内涵。 白居易的这篇《养竹记》就是靠上述儒家“比德”的美学思想构成的。

      尤其是第一段, 将竹子的四种自然特性比拟成君子的四种美德:“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建 善不拔者”,意思是说,竹根很坚固,根固象征为人应当建树善良品德,坚持不变。“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意思是说,竹子是直的,象征着为人应当 正直无私,不倚附有权势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意思是说, 竹心空虚, 好比贤者心地空明, 才能体察天地之道, 为人应当以虚心去感化别人。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意思是说,竹节坚贞,为人应当修炼节操和品行,在平安和险恶的环境下,都能始终如一。白居易还强调,如能运用“比德说”来观竹,就能达到养性的目的,因此,很多人都在庭院中种上了竹子。

      第二段写作者爱竹之情。他曾借住过常乐里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发现“亭之东南隅,见丛竹於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一位姓关的老人告诉他,自从关相国去世后,竹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繇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馀之才,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竹子被乱砍乱伐,又 被草木欺凌,竹子长不满一丈二尺,数量不满一百竿,因为这些借居的人都具有不要竹子的 思想。如果联系下一段的议论来看,这些话中又何尝不隐含着奸邪小人欺压贤才、朝廷摧残 人才等言外之意呢?于是白居易为了珍惜竹子的本性,便亲自动手,“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终于出现了“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 若有情於感遇也”的可喜局面,运用拟人手法,写竹子似乎也有依人之状,欣喜之色,仿佛 遇上知已,有感激的心情。

      文章末段,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从而展开议论。首先,仅仅由于竹子“似于贤”, 人们尚且爱惜它, 培植它, 何况对于“真贤”的人才, 又怎能不爱惜培植呢?其次, 竹子与一般草木的关系,就好比贤才与一般人的关系,竹子是不能自我显示其优点的,只有人能赏识它; 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 只有掌权的使用贤才者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 干,从而重用他。由此可见,贤才的命运掌握在当政者手中。最后,作者点明,他之所以要 写这篇《养竹记》,一方面是以此赠送给以后住在关氏私宅的人,而更要的是使当今掌权者 重视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真是用心良苦啊! 这篇文章与韩愈的《马说》立意完全一样,但写法却完全不同。《马说》将正意隐藏起来,只出现喻体而不见主体,具有托兴幽远、寄慨遥深的特点。《养竹记》将正意点明,运用儒家的传统美学思想“比德说”,将喻体与主体并列,具有明白晓畅、主旨鲜明的特色。 两篇文章,各有千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